《寻访亳州戏服店:指尖上的戏曲风华》
《寻访亳州戏服店:指尖上的戏曲风华》
在亳州老城的青石板路上,总能遇见拎着二胡、揣着戏谱的老票友。他们哼着梆子戏的调子,拐进巷子深处时,戏服店门楣上褪了色的绸缎招牌便在晨光里轻轻摇晃。这座浸润着戏曲血脉的城市,戏服店从来不只是买卖衣裳的铺面,更是梨园行当的活态博物馆。
花戏楼东侧的锦云坊开了整四十年,王师傅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的身影,早已成了街巷风景。店里檀木架上挂着的蟒袍,针脚里藏着三代人的手艺——老辈人用捻金线绣的云纹,到了孙子辈改成机绣却不失神韵。熟客都知道要赶在农历三月十八涡河庙会前订衣裳,那时节店里缝纫机的哒哒声能从清晨响到梆子戏散场。
穿过北门历史街区,在油茶铺与香烛店簇拥中,霓裳阁的玻璃橱窗总引得游人驻足。这里既有《穆桂英挂帅》的全套披挂,也有改良过的戏曲元素常服。店主李大姐是豫剧团的退休演员,她会捧着水袖教年轻人怎么甩出回风卷雪的架势,末了不忘叮嘱:穿戏服得端着丹田气,要不撑不起这身行头。
若是想寻些特别的物件,老茶客会指着城南文化市场二楼角落的铺子。不起眼的门脸里,七十岁的徐老伯守着祖传的盔头作坊,孔雀翎扎的七星额子,点翠工艺的凤冠,每件都像从戏文里走出来的。有次省剧团来订《长坂坡》赵云的行头,老爷子愣是翻出光绪年间的手绘纹样,让那身白袍银甲在台上亮得晃眼。
如今手机地图搜亳州戏服店,能跳出十几个定位。但真正的行家会说,午后往茶馆戏楼周边转悠,听见缝纫机声响处,掀开蓝布门帘,准能找到心头好。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店铺,比导航上的红点更懂得戏曲衣箱的温度。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