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艺术团:药都深处藏着怎样的梨园传奇?
亳州戏曲艺术团:药都深处藏着怎样的梨园传奇?
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总能在暮色四合时听到隐约的梆子声。循着声音拐进七贤巷,一座挂着红灯笼的百年戏楼里,亳州戏曲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后台描眉勾脸。团长李桂芳用黄淮地区特有的浑厚嗓音对年轻演员说:咱们唱的不是戏,是亳州人的魂。
**一、三代人的梆子情缘**
艺术团档案室里泛黄的戏折子记载着不寻常的传承故事。1958年建团初期,首任团长周广仁带着17个弟子睡后台、吃百家饭,硬是把濒临失传的了剧《华佗问诊》抢救回来。现任琴师周大伟的祖父正是当年的司鼓,他珍藏的紫檀木梆子已包出琥珀色的浆,敲击时仍能发出穿越时空的脆响。
在药都大剧院的后台,笔者亲眼见到70岁的非遗传承人王秀兰手把手教00后学徒甩水袖。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灵巧地翻动,三米长的绸缎竟在空中走出个亳字。这手绝活我练了五十年,她眼里闪着光,当年在涡河码头唱戏,风浪越大,这水袖越要舞得稳当。
**二、戏台上的现代突围**
去年重阳节,艺术团将传统剧目《牡丹亭》改编成VR沉浸式演出。观众戴上设备后,杜丽娘的裙裾拂过面颊,柳梦梅的折扇竟能闻到淡淡药香。这场大胆创新在抖音获得千万播放量,95后编导张明宇说:我们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让年轻人先走近,再走进。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戏曲轻骑兵。三十人的精干队伍带着折叠舞台走遍286个行政村,在打谷场上演《花木兰》,在中药材市场唱《药王传奇》。去年冬天在利辛县演出时突降大雪,观众自发举着手机闪光灯照亮戏台,那场景让老演员们红了眼眶。
**三、梨园深处的文化密码**
艺术团食堂永远飘着药膳香,这源于他们独创的戏曲养生法。声乐老师把华佗五禽戏融入身段训练,武生晨练要先喝润嗓子的桔梗蜜。副团长李建军揭秘:我们演员的护嗓秘方是白芍甘草茶,这方子还是从华祖庵的老道长那儿求来的。
在亳州人心里,这个艺术团早已超越普通院团的范畴。他们修复了12座古戏楼,创办的少儿戏曲班走出过央视小票友冠军。更难得的是,疫情期间推出的云上梆子让海外游子隔着屏幕泪湿衣襟——那乡音里,有涡河的水声,有芍药的花香,有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在跳动。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戏楼飞檐,后台又响起熟悉的调嗓声。这个承载着药都文脉的艺术团体,正以最古老的腔调,唱着最鲜活的时代故事。或许正如他们新编戏词所唱:千年华佗故里,百年梨园新枝,你看那——戏比那涡河水长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