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戏韵:亳州戏曲的百年回响
药都戏韵:亳州戏曲的百年回响
在中药材的馥郁香气中,亳州古城墙根下传来悠长的胡琴声。这座以中华药都闻名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千年的中医药文明,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从涡河岸边的草台班子到现代剧场,亳州戏曲在时光流转中淬炼出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一、古韵新声:亳州戏曲的剧种流变
亳州戏曲的根脉深植于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的交融处。明清时期,随着商帮往来与药材贸易的兴盛,昆曲、梆子、弦索等声腔在此交汇,逐渐孕育出本土化的戏曲形态。清光绪年间《亳州志》记载:城隍庙前,弦歌不绝,可见当时戏曲之盛。
二夹弦堪称亳州戏曲的活化石。这种由黄河号子演变而来的剧种,以两把弦胡交替演奏得名,唱腔高亢处如北地烈风,婉转时似淮水潺湲。老艺人至今保留着用中药名编戏的绝活,《当归记》《白芍缘》等剧目将中药文化融入唱词,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
淮北梆子则在亳州发展出药都派特色。与豫剧的激昂不同,亳州梆子吸收了泗州戏的柔美,形成刚柔并济的声腔特点。上世纪五十年代,亳州梆子剧团改编的《华佗问诊》,首次将地方名医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开创了药都戏新流派。
二、梨园瑰宝:经典剧目里的亳州印记
《牡丹亭》在亳州的传唱史,印证了昆曲艺术的南北交融。清乾隆年间,亳州盐商组建牡丹曲社,聘请苏州曲师改编杜丽娘游园段落,加入芍药、亳菊等本地花卉意象。这种亳昆唱法至今仍在民间曲会中传承。
地方戏《曹操献剑》展现了亳州人对历史名人的独特诠释。不同于传统戏曲中的奸雄形象,该剧通过青梅煮酒割发代首等细节,塑造出智勇双全的曹孟德形象。剧中曹操祭祖时演唱的大风腔,已成为梆子戏的经典唱段。
现代戏《芍花谣》开创了戏曲表现当代生活的新范式。该剧以药材市场为背景,通过三代药商的情感纠葛,将传统梆子腔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融合。2019年参加中国艺术节时,剧中亳州药市的场景设计让观众仿佛闻到淡淡的药香。
三、薪火相传:戏曲生态的当代重构
在花戏楼广场,每周三的草根戏台总是围满观众。这里没有专业灯光音响,老艺人们带着自制的梆胡,演唱着《梁祝》选段。年轻票友用手机直播演出,屏幕上不时划过老腔有味道的弹幕。这种传统与科技的碰撞,正在重塑戏曲传播方式。
亳州学院开设的地方戏曲选修课上,95后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花梆子步法。他们改编的戏曲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赞百万,传统唱腔配上动漫特效,让《穆桂英挂帅》有了赛博朋克式的表达。这种创新并非颠覆,而是让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药商群体成为支持戏曲复兴的重要力量。某中药企业连续七年赞助亳州戏曲文化周,在药材交易市场搭建露天剧场。药材商人们白天谈生意,晚上听大戏,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正如老艺人所说:戏台搭在药堆上,唱的都是人间味。
夜幕降临,华祖庵前的戏台亮起灯笼。台上淮北梆子《芍药仙子》正在上演,台下观众跟着板眼轻轻叩击紫砂药壶。在这座千年药都,戏曲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药材的清香与戏文的韵律交织,便构成了亳州最动人的城市记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