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千年药都里的百味人生
亳州戏曲:千年药都里的百味人生
在药香弥漫的亳州古城,当梆子声穿透青砖灰瓦的街巷,老茶客们总会默契地放下盖碗。这座以药材闻名的城市,骨子里浸透着戏曲的基因——华佗故里的悬壶济世,曹操运兵道的金戈铁马,商帮云集的市井百态,都在一折折戏文里活色生香。
**一、二夹弦:草根戏班里的悲欢离合**
涡河两岸的百姓最懂二夹弦的妙处。这个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剧种,最初竟是乞丐们沿街卖艺的门头词。没有华美行头,两把坠胡、一把柳琴便撑起整个戏班。《梁祝》里祝英台哭坟时,琴弦陡然变调,凄怆的苦韵能让赶集的农妇抹湿衣袖。老艺人说,真正的二夹弦要唱出三弯九调十八哼,就像亳州人熬中药讲究文武火交替,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功夫。
**二、淮北梆子:九曲黄河的慷慨悲歌**
亳州北关的牛肉馍摊前,常能听见食客们哼着梆子腔。源自山陕梆子的淮北梆子,在这里浸染了中原的豪迈。《反徐州》里徐达举义时的炸音,能把茶馆房梁震得簌簌落尘。药商们最爱《火烧纪信》,楚汉相争的忠义故事,配上梆子戏特有的寒韵,恰似亳州人做生意时外圆内方的脾性。老戏迷都知道,梆子戏的魂在砸夯——武场用枣木梆子敲击条凳,那闷响能让人想起黄河纤夫的号子。
**三、清音戏:青砖黛瓦间的浅吟低唱**
华祖庵后的深宅大院里,至今飘荡着清音戏的婉转。这个文人雅士偏爱的剧种,唱腔清丽如芍药阁前的雨打芭蕉。《白蛇传》游湖一折,旦角踩着细碎的云步,手中罗帕翻飞如蝶,恰似涡河上飘过的梨花雨。老琴师调试坠胡时总要焚一炉苏合香,说这样琴音才能带着药都的灵气。最绝的是《华佗诊脉》,戏中药方竟真能照着抓药,戏台秒变问诊堂。
如今的亳州,药交会的展台旁总搭着戏台。年轻的梆子演员在抖音直播喷火绝活,二夹弦传承人把《芍花仙子》改编成动漫,清音戏票友们则在华佗广场组织快闪。当草药的苦涩与戏文的甘醇在古城交融,恰似老药铺里那杆包浆油亮的戥子——称量着千年时光,调配出独属于亳州的文化秘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