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韵:藏在梆子声里的千年风流

亳州戏韵:藏在梆子声里的千年风流

在亳州老城的巷陌深处,当梆子声穿透斑驳的砖墙,婉转的唱腔在青石板上流淌,这座药都的烟火气便平添了几分古意。这里不仅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更是中原戏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那些扎根乡土的戏韵,正以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

一、梆子声起中原气韵

淮北梆子戏的梆子声里藏着黄土地的豪迈。亳州城隍庙的戏台上,红脸须生的唱腔如黄河奔涌,老艺人们说梆子戏唱的是气,这气是中原大地的精气神。当《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响起,看戏的老少爷们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二夹弦的丝竹声则演绎着另一番风情。这种源自沙颍河流域的剧种,在亳州乡间被称为戏窝子里的金凤凰。老艺人张凤山至今记得,早年戏班走村串乡时,二胡与月琴的和鸣能让整条街的窗棂都跟着颤动。那曲《梁祝》里的十八相送,在柳琴的颤音中竟生出几分江淮水乡的缠绵。

在亳州茶馆里,坠子戏的醒木声总伴着药商们的叫好。这种带着市井烟火的说唱艺术,将华佗传说、三国故事化作俚俗小调。说书人老李头那把包浆的折扇,开合间便是半部亳州史。

二、药都戏脉生生不息

华祖庙会的戏台上,总少不了一出《五禽戏》。这不是寻常的戏曲表演,而是将华佗创编的养生功法化入戏曲程式。武生们腾挪翻转间,仿佛千年药都的养生智慧在戏服下流动。台下抓药的老掌柜看得入神,竟不自觉跟着比划起来。

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上,至今留着当年药商建的十二座戏楼遗址。这些见证过药不到亳州不齐,戏不过涡河不红盛况的建筑,虽大多只余残垣,但每逢庙会,临时搭起的戏台前依然人头攒动。七旬票友王大爷说:听的不是戏,是老祖宗留下的念想。

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课堂上,00后的学生们正跟着老艺人学画梆子戏脸谱。年轻的面庞与古老的油彩碰撞,让传统戏曲有了新生的可能。学生小林在朋友圈写道:原来曹操故里的红脸,和关公脸谱大有不同。

三、古艺新声跨界新生

药商大院里的沉浸式戏曲体验,让游客们惊叹不已。当《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唱段在曹操运兵道的回声里响起,历史与现实在光影中重叠。北京来的李女士感慨:这才明白什么是'建安风骨入戏来'。

短视频平台上的亳州戏曲达人梆子妹,用豫剧唱腔演绎中药养生知识,单个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她的《白芍谣》将道地药材唱成流行小调,评论区里年轻网友直呼上头。

在刚落成的亳州戏曲文化园,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明清药市戏班斗戏的盛景。老艺人与数字人同台演绎《花木兰》,传统唱腔混合电子音效,竟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化馆长老赵说:老戏骨遇见新技术,就像陈年古井贡碰上了鸡尾酒。

夜幕下的涡河倒映着戏台灯火,岸边的茶楼飘出阵阵弦索。这座把戏曲揉进骨子里的古城,正用最亳州的方式守护着文化根脉。当年轻人在直播间刷着戏曲表情包,当老街坊仍守着收音机等每日戏讯,亳州戏曲的故事,远未到终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