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藏在皖北的“戏窝子”
**亳州戏曲:藏在皖北的“戏窝子”**
在皖北大地上,亳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药都华佗故里,更藏着一座鲜活的“戏曲博物馆”。当药香与梆子声交织,这里的街巷间传唱着外人听不懂的戏词,却藏着当地人最地道的乡音。
**一、二夹弦:两根弦拉出百年悲欢**
老亳州人常说:“二夹弦一响,眼泪往下淌。”这门起源于清代的剧种,仅凭两根丝弦就能奏出千回百转的曲调。相传道光年间,山东逃荒艺人将琴书小调带入亳州,与当地的灶王戏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艺人们用四股弦胡琴截取中间两股,意外造就了如泣如诉的音色。《三拉房》《王林休妻》等经典剧目里,农妇扯着蓝布围裙抹泪听戏的场景,至今仍在乡间戏台重现。
**二、淮北梆子:黄河故道的铿锵之音**
每天清晨,涡河边的老茶楼里总会传出梆子声。这门被称作“高调梆子”的剧种,既有河南豫剧的豪迈,又带着淮北平原的质朴。亳州梆子戏老艺人张桂银至今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露天草台演出《穆桂英挂帅》,观众把八仙桌都踩塌了的盛况。独特的“寒韵”唱腔,在悲情戏中突然降调,能把《刘墉下南京》中的冤屈唱得人脊背发凉。
**三、清音戏:道士腔里的非遗密码**
在蒙城双锁山脚下,一种被称为“清音”的道情戏仍在隐秘传承。老艺人们手持渔鼓简板,唱腔中保留着全真道乐的遗韵。82岁的传承人李佩章说,他们唱《韩湘子渡林英》时必须焚香净手,戏文中暗含的丹道口诀,连现在的徒弟都参不透。这种夹杂着符咒手诀的表演,让清音戏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四、坠子嗡:田间地头的欢乐颂**
农闲时节,利辛县的王市集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人拉坠胡,一人打简板,用鼻子哼出的“嗡腔”逗得老汉们笑出泪花。这种脱胎于河南坠子的“坠子嗡”,把皖北方言中的俏皮话编成《王婆骂鸡》《黑驴段》等滑稽小段。艺人刘天福独创的“蛤蟆腔”,模仿田间蛙鸣竟能学出七种音调,成为孩子们最爱的“活喇叭”。
**五、四平调:行走的戏曲活化石**
在亳州戏曲博物馆里,一张1957年的老照片记录着四平调《陈三两爬堂》的演出盛况。这个由砀山花鼓演变而来的剧种,保留着罕见的“五音四平”古调。老馆长李东山曾耗时十年整理出《四平调传统曲牌七十二翻》,发现其中“反宫调”的唱法竟与敦煌乐谱中的记载惊人相似。如今会唱全本《吕蒙正赶斋》的,只剩下两位九旬老人。
当夜幕降临,华祖庵旁的戏迷角又传来胡琴声。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开着直播唱梆子戏,老人们依旧固执地守着老剧场。在这座被现代化浪潮冲刷的城市里,戏曲就像涡河底的沉沙,看似被淹没,却永远在亳州人的血脉中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