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韵:千年药都里的活化石戏曲

亳州戏韵:千年药都里的活化石戏曲

在亳州老城区的花戏楼前,每周三清晨总有一群银发老人带着保温杯准时落座。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上,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的字迹隐约可见,当二胡与梆子声穿透晨雾时,老人们浑浊的双眼顿时泛起光彩——这是独属于亳州人的戏曲记忆。这座以药闻名的古城,其血脉里流淌的不仅是《青囊书》的墨香,更有着三百年戏曲传承的韵律。

一、二夹弦:中原古韵的活标本

清道光年间的亳州城,商帮驼队带来的不仅是药材与白银。当山陕梆子遇上皖北民歌,一种用四股弦胡琴伴奏的新剧种在涡河码头诞生。老艺人们至今记得,二夹弦鼎盛时期九河汇聚处,夜夜弦歌不绝的盛况。

在谯城区大杨镇,非遗传承人李桂兰仍保留着祖传的气死笛绝技。这位七旬老人能用鼻腔与胸腔共鸣,在演唱《三拉房》时同时发出两种声调,这种源自黄河号子的特殊唱法,让二夹弦有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独特韵味。如今她的徒弟中,最小的才上初中。

在亳州学院音乐系的课堂上,95后学生正在用手机APP记录老艺人的曲牌。他们发现《梁祝》中的大板竟与宋代词牌《雨霖铃》的平仄暗合,这种发现让古老的戏曲成了活态的音乐史教材。

二、淮北梆子:战火淬炼的慷慨之音

1948年的寒冬,双沟镇土戏台上演着特殊版《穆桂英挂帅》。解放军文工团将传统唱词改为催马加鞭皖北行,支援前线打蚌城,台下担架队员的喝彩声震落了房檐的冰凌。这种战时即兴创作的传统,至今保留在梆子戏的基因里。

老戏迷常说梆子戏的魂在铜器班。在利辛县展沟镇,张家班第五代传人张立新展示了祖传的五锣三镲技法:当《反徐州》演至高潮,七件铜器同时奏响却层次分明,这种源自楚汉垓下战鼓的节奏,能让观众血脉偾张。

蒙城县的梆子剧团最近出了件新鲜事:00后武生王浩把街舞动作化入《长坂坡》的枪花中,年轻观众看得直呼过瘾。老团长却说:赵云耍双枪本就是武戏精髓,只要不丢'鹞子翻身'的根,新芽就该长。

三、清音戏:文人雅士的心灵栖居

穿过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巷,在南京巷钱庄旧址旁,每周五傍晚总会飘出三弦与檀板的清音。这是亳州最后的清音戏班在排练《醉翁亭》,唱腔中依稀可辨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的官话遗韵。

在涡阳县丹城镇,老琴师陈砚秋的工尺谱手抄本被专家视为珍宝。泛黄的宣纸上,用工整小楷记录的《水漫金山》曲谱旁,竟有用朱砂标注的呼吸记号,这种将中医气息调理融入戏曲演唱的方法,印证了药都戏曲养身心的古话。

亳州市博物馆的戏曲展厅里,一组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正在诉说往事。其中一件麻姑献寿造型的额子,用亳芍药染制的翠羽历经百年仍泛着幽蓝,旁边展柜里的华佗五禽戏图谱,暗示着戏曲与养生自古相通。

夜幕降临,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当二夹弦的婉转遇上梆子戏的铿锵,混着中药清香的晚风里,仿佛能听见张良吹箫、曹操横槊的历史回响。这些穿梭于古今的声腔,不仅是亳州的文化基因谱,更是中国戏曲演进的活态博物馆。下次路过老街时,不妨循着胡琴声拐进巷弄深处,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正在说戏的老艺人,用布满皱纹的手,为你翻开一页活着的地方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