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舞台上的明珠:那些让乡音永驻的角儿们

亳州戏曲舞台上的明珠:那些让乡音永驻的角儿们

清晨的涡河泛起粼粼波光,华祖庵的青砖灰瓦间飘来悠扬的板胡声。在亳州这座浸润着药香与酒香的历史名城,戏曲的韵律早已融入市井街巷。当戏台幕布拉开,那些用生命演绎乡音的艺术家们,正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续写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

一、淮北梆子里的铁嗓金喉

在亳州戏曲史上,丁玉堂的名字如同老酒般醇厚。这位生于1928年的老艺人,十岁便跟着草台班子走遍豫皖交界的村落。1953年寒冬,他带着自制的大弦子走进亳县梆剧团,在《穆桂英挂帅》中一声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让台下观众手里的茶碗都忘了放下。丁老独创的炸音唱法,能在露天戏台传出三里地,老乡们都说:听丁老板的戏,耳朵眼儿里能刮出二两香油。

梆子戏讲究三分唱七分打,亳州梆剧团的武生程红玉深谙此道。1987年全省戏曲汇演中,他在《长坂坡》里的鹞子翻身接劈叉绝活,让评委手里的评分表都惊落在地。如今虽年过六旬,每天清晨依然能在曹操公园看到这位活赵云带着徒弟们压腿练功的身影。

二、二夹弦中的百转千回

在谯城区双沟镇,提起二夹弦皇后李桂兰,戏迷们总要竖起大拇指。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将《梁祝》中的哭腔唱得九曲十八弯。1982年恢复古装戏时,她连夜赶制头面,用中药房淘来的蝉蜕贴在额间当花黄。去年重阳节敬老院演出,七十高龄的她扮上祝英台,眼波流转间依然让台下老汉们红了眼眶。

青年演员王雪梅把现代元素揉进传统唱腔,在《手机风波》中塑造的新时代村妇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她用微信语音的腔调唱念白,把婆媳矛盾唱成了抖音热门片段。有老戏迷摇头说胡闹,年轻人却追着问:啥时候开直播打赏?

三、新生代的守正创新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戏曲专业的练功房里,95后教师张子昂正在调试电子戏服。这个戏曲世家的叛逆小子,把AR技术搬上了《华佗五禽戏》的舞台。当虚拟的药葫芦在演员手中幻化出百草图形时,前排的孩子们兴奋得直跺脚。有老艺人叹气:老祖宗的东西要糟蹋,张老师却坚信:不用新瓶子装老酒,年轻人闻都不闻。

在花戏楼前的广场上,民间剧团团长马大姐另辟蹊径。她把《曹操献酒》改编成广场舞版,带着大妈们边唱对酒当歌边跳鬼步舞。文化馆的干部哭笑不得,但不可否认,每周三晚上的戏曲广场确实成了最热闹的所在。

夜幕降临,涡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了灯。台上水袖翻飞间,老艺人的皱纹里藏着千年曲牌,年轻人的指尖跃动着时代节拍。这些生长在黄淮平原上的戏曲明珠,正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传承的温度,关于创新的勇气,更关于一座古城对文化血脉的坚守。当梆子声穿越时空,在芍药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依然能听见那些鲜活的乡音,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