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亳州戏曲人生

扎根乡土的亳州戏曲人生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中,总有三弦的颤音穿透薄雾。亳州这片浸润着中药清香的沃土,不仅孕育着千年的华佗遗风,更滋养着扎根泥土的戏曲人生。这里的老艺人用生命丈量着舞台,让梆子戏的铿锵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一、弦上春秋:李树建的三弦人生

在涡河畔的晨光里,李树建的琴房总是最早亮起灯光。这位亳州二夹弦非遗传承人,六十年如一日擦拭着他的紫檀木三弦。琴身斑驳的蟒皮上,细密的裂纹记录着数万场演出的风雨。他常说:三根弦就是我的命,少一根都唱不成戏。八十年代农村戏台简陋,他在零下十度的冬夜演出,手指冻得僵直仍要拨动琴弦,台下裹着棉被的乡亲们硬是听到东方泛白。

李树建独创的揉弦十三式让二夹弦焕发新生。他能在同一段过门中揉出七种音色,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欢快如溪。有次在利辛县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他用断肠揉奏出化蝶的凄美时,台下老戏迷竟哭湿了半截衣袖。如今七旬高龄的他仍坚持带徒,戏称要把这把老骨头里的戏韵都传给年轻人。

二、草台春秋:王广友的梆子人生

王广友的戏箱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褪色的红缨枪、磨破的厚底靴、半瓶枇杷膏。这位淮北梆子戏的活化石,十七岁登台至今已扮过二百多个角色。最传奇的是1983年在蒙城连演七天《穆桂英挂帅》,每天三场不降调,最后谢幕时戏袍都能拧出水来。他说:唱梆子要像咱们亳州的古井贡酒,越陈越烈。

在亳州乡间,王广友的三吼绝技堪称一绝。头吼震得梁上尘落,二吼惊起檐下燕,三吼能让台下小儿止啼。有次在颜集镇演《包公铡美》,他一声开铡——吼得太过投入,竟把台前挂着的马灯震碎三盏。如今虽年过古稀,但只要铜锣一响,他立马眼神如电,腰板挺得比年轻武生还直。

三、梨园新苗:马金凤的传承之路

三十八岁的马金凤是亳州戏曲界的奇女子。出身中医世家的她,从小在药香中听戏文长大。2008年她毅然放弃医院工作,组建亳州首个民营梆子剧团。创业初期最艰难时,她带着团员睡在拖拉机后斗里赶场,用中药泡嗓子坚持演出。如今她的剧团年演出超300场,把传统戏唱进了上海大剧院。

马金凤创新编排的《华佗问诊》将中医药文化与戏曲完美融合。剧中望闻问切化作四段唱腔,把脉手势融入水袖功夫。有次在药都大戏院演出,谢幕时老中医们集体起立鼓掌,有位坐堂先生激动地说:这戏把我们的银针都唱活了!现在她正带着徒弟们整理亳州戏曲老唱片,说要让年轻人在数字时代也能听见祖辈的乡音。

当暮色染红谯城老街的青砖时,华祖庵对面的老戏台又亮起了汽灯。台下摇着蒲扇的老者,台上描着油彩的新角,都在续写着属于亳州的戏曲传奇。这些扎根泥土的戏曲人生,就像亳州城里的古银杏,在岁月流转中把文化的年轮刻进城市的肌理。当三弦声起时,整个皖北平原都成了他们的戏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