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戏韵长——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与风骨
乡音未改戏韵长——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与风骨
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砖灰瓦间,总有些声音在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花戏楼前的早点摊飘着牛肉馍的香气,夹杂着巷弄深处传来的弦索声,这是独属于亳州的清晨交响。这座曹操故里孕育的戏曲文化,如同涡河水般流淌千年,滋养着一代代亳州人的精神家园。
一、二夹弦:丝竹里的婉转乡音
老艺人们说,二夹弦的琴弓里藏着皖北平原的月光。这种用四股丝弦演绎的独特声腔,在亳州乡间已传唱四百余年。琴师运弓时两根琴弦同时震颤,奏出如泣如诉的颤音,让《梁祝》中的十八相送更添缠绵。在谯城区双沟镇,至今保留着用桐木掏制琴筒的古法,工匠雕琢琴杆时总念叨着:琴身要直,人心要正。
非遗传承人李保寅的院子里,晾晒着数十把待修的旧琴。他说:现在年轻人听流行歌曲,但逢年过节还是要请二夹弦班子。去年村里办喜事,新媳妇点名要听《王定保借当》,说这才是咱亳州人的婚礼进行曲。弦索声中,传统婚俗的仪式感与现代人的乡愁悄然相遇。
二、淮北梆子:黄河故道的慷慨悲歌
亳州梆子戏班的后台,总能看见描画着青龙偃月刀的脸谱。这种融合了豫剧高亢与鲁西南质朴的声腔,在了州落地生根已逾两百年。老戏迷们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梆子剧团下乡演出《穆桂英挂帅》,台上演员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台下三千观众齐声应和,声震十里八乡。
在利辛县展沟镇,农民剧团自编的现代梆子戏《扶贫书记》正悄然走红。剧中村支书踩着梆子特有的踢腿步上场,用传统程式演绎当代故事。年轻演员王建军说:我们给老腔调装新酒,让梆子戏说出新时代的亳州故事。
三、清音戏:市井巷陌的烟火传奇
华佗故里的晨雾里,总飘荡着清音戏特有的渔鼓声。这种源于明代说唱艺术的戏曲形式,在亳州茶馆酒肆中完成蜕变。涡河码头边的老茶客记得,当年说书人怀抱渔鼓穿街走巷,一段《华佗刮骨》能让整条街的商铺老板放下算盘。
如今在曹操运兵道景区,非遗展演版的清音戏《曹操献刀》每天上演。表演者李凤兰将传统九腔十八调融入现代舞台灯光,说唱间忽作京剧身段,转身又变豫剧唱腔。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得让年轻人觉得有味,她擦拭着祖传的渔鼓说道。
夜幕降临时,花戏楼的飞檐翘角隐入暮色,但戏台上的灯火永远明亮。亳州戏曲就像老街门楣上斑驳的木雕,看似沧桑却暗藏生机。当二夹弦的琴声混着羊肉汤的香气飘过明清老街,当梆子戏的高腔惊起北关码头的白鹭,这座古城用最地道的方式诉说着:传统从未远离,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