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台春秋:那些在弦索声腔中活出真性情的名角儿
亳州戏台春秋:那些在弦索声腔中活出真性情的名角儿
亳州城隍庙的戏楼飞檐翘角,青石台基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见证着这片土地与戏曲的生死相契。在这座药都的街巷间,二夹弦的悲腔与淮北梆子的高亢交织,孕育出无数痴迷戏台的灵魂。他们不是简单的表演者,而是用生命丈量戏曲精神的丈量者。
一、草台班子里走出的戏曲精魂
二十世纪初的亳州乡野,每逢农闲时节,梆子声就能把十里八乡的庄稼汉聚到土台前。光着脚丫的刘玉兰躲在幕布后偷看,台上旦角的水袖甩得她心尖发颤。十四岁那年,她偷偷跟着二夹弦戏班翻过涡河大堤,在班主门前跪了三天,硬是用沙哑的嗓子唱破了一曲《大祭桩》。
这个倔强的姑娘后来成为亳州二夹弦首位女须生,在《寇准背靴》里独创三步倒绝活——三寸金莲走圆场,官靴斜背似醉非醉,把忠臣的焦虑演得入木三分。戏迷们说:刘老板的靴子会说话,三步走出忠良骨。
二、新中国的戏曲弄潮儿
1956年亳县戏曲学校挂牌那天,张桂银挤在报名的长队里直搓手。这个在药铺当学徒的小伙,总趁着碾药的空当对着铜镜练眼神。入校后他专攻武生,把亳州武术的九节鞭化入《长坂坡》的枪花,银枪舞动时隐约可见药都尚武之风。
文革时期,老艺人们把戏服埋在后院的芍药花下。耿玉华半夜翻墙进封存的剧团仓库,借着月光临摹那些即将失传的脸谱。改革开放后,他带着抢救整理的72种传统脸谱走进中南海,让亳州戏曲的斑斓色彩绽放在人民大会堂。
三、非遗传承者的坚守与突围
李玉良的手机里存着236段老唱腔录音。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走遍三县一区,在敬老院的藤椅旁、乡村茶馆的八仙桌前,抢救性记录即将失传的曲牌。他改编的《华佗问诊》把五禽戏融入身段,让传统剧目焕发新机。
90后姑娘陈晓燕在抖音直播唱淮北梆子,直播间常驻的除了老戏迷,还有追着喊小姐姐的00后。她设计的戏曲元素汉服在漫展上引发围观,年轻人这才发现,老辈人痴迷的梆子腔竟能如此潮。
亳州戏曲名角们的命运轨迹,恰似涡河水蜿蜒东去却始终奔流不息。从草台班子的油灯到非遗展馆的射灯,从田间地头的土台到网络云端,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浸透骨血的痴迷。当芍药花开满谯城时,老戏楼前的石板路上,依然回荡着跨越时空的唱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