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戏去哪好?这四个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曲韵

亳州学戏去哪好?这四个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曲韵

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砖灰瓦间,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从巷陌深处传来。这座浸润着三国烟云的中原古城,不仅以药都闻名,更滋养着淮北梆子、二夹弦等地方戏曲的千年血脉。若想触摸最本真的亳州戏韵,不妨循着老艺人的脚步,探访这些鲜为人知的学戏去处。

一、涡河岸边的民间戏班

每天清晨五点半,当晨雾还笼罩着涡河水面,双沟镇的渡口旁就会准时响起铿锵的梆子声。这里活跃着亳州最古老的民间戏班双沟梆子社,成员多是世代相传的船工后裔。72岁的班主李长河能一口气说出十五种梆子曲牌,他教戏有个规矩:新学徒要先在渡口听三个月的船工号子。涡河的浪头怎么翻腾,梆子的板眼就该怎么打,老人说这话时,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如今这个不收学费的戏班,依然保留着拜师时向涡河抛洒五谷的古老仪式。

二、花戏楼里的少年传承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花戏楼,飞檐上的砖雕人物至今眉眼生动。每周三下午,这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会迎来特殊的主人——亳州戏曲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对着古戏台练习云手、卧鱼,斑驳的朱漆立柱映着稚嫩的身影。要让娃娃们明白,他们踩的这块台板,程长庚少年时也踩过,非遗传承人王老师边说边调整学生的水袖角度。这种在古建筑中的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们的唱腔里自然带上了沧桑韵味。

三、老街深处的戏曲作坊

白布大街33号的朱漆门后别有洞天,三进院落里分布着戏服坊、盔头铺、乐器行。62岁的张金凤守着祖传的戏服制作手艺,她裁剪的蟒袍要经过72道工序,金线刺绣的祥云能在阳光下泛起波浪。隔壁乐器行的老周做板胡极讲究,琴筒必用产自涡阳的泡桐木,他说这种木料长在黄河故道,吸足了千百年的悲欢离合。学戏的年轻人常在这里一待整天,看着老物件如何从匠人手中重生。

四、茶馆中的即兴舞台

华祖庵对面的清风茶馆,每到周末晚上就变身戏曲沙龙。八仙桌间的空地支起简易戏台,票友们喝着高炉家酒,吃着牛肉馍,兴起时抄起月琴就来段《穆桂英挂帅》。这里没有固定曲目,全凭茶客点戏。上周六,两位河南客商点的《花打朝》,硬是被老茶客们用亳州方言改出了新词,惹得满堂喝彩。茶博士小赵说:咱这的戏就像牛肉馍,看着粗犷,内里讲究着呢。

行走在亳州的大街小巷,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活在渡口的晨雾里,在古戏台的砖缝中,在老匠人的指尖上,更在茶馆升腾的热气间。这些散落民间的学戏之所,如同中药铺里错落有致的百子柜,收藏着这座古城最鲜活的文化基因。当年轻学子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唱响第一声梆子时,千年戏脉便在这座城市的新旧交替中完成了又一次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