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亳州:这座小城藏着哪些学戏曲的好去处?

**寻味亳州:这座小城藏着哪些学戏曲的好去处?**

“亳州人,出门三步哼戏文。”走在亳州的老街巷里,总能在茶馆檐角、公园石凳旁听到悠扬的唱腔。这座皖北古城不仅是药都,更流淌着戏曲的魂。若想在这里学戏,可别只盯着大剧院——真正的门道,藏在市井烟火中。

一、老戏楼里拜师父

说到学戏,花戏楼旁的“亳州梆子戏传习所”是行家们私藏的宝地。这座清代戏楼至今保留着每月初一的“开嗓仪式”,红木雕花的戏台前,常有老艺人手把手教年轻人甩水袖、走圆场。传习所的老师傅李振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收徒有个规矩:“先练三个月站桩,再开口学唱。”他说,梆子戏的力道全在腰腿上,得先学会“脚下生根”。

二、公园里的“野生戏班”

清晨的魏武广场东南角,总聚集着一群执着折扇的老票友。他们自发形成的“露水戏班”专教二夹弦,这种亳州独有的剧种讲究“声如抽丝”。62岁的张秀云在这里教了十年戏,她独创的“筷子练声法”颇受欢迎——用竹筷抵住喉头找共鸣,引得不少年轻人举着外卖豆浆就来偷师。这些民间教习不收费,但得遵守“三不原则”:不迟到、不假唱、不嫌茶凉。

三、校园里的新派传承

涡河边的亳州学院藏着个特别的选修课——“戏曲+AR实验室”。00后学生们戴着全息眼镜,跟着虚拟老生学髯口功。非遗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这套系统,能把传统唱腔拆解成动态乐谱。大三学生王璐说:“以前觉得梆子戏太土,现在发现甩马鞭的动作比街舞还酷!”课后,戏曲社的成员们常溜到北门外的牛肉馍摊前,就着油香吊嗓子。

四、药市里的跨界戏韵

在华祖庵附近的药材市场三楼,有家“百草戏苑”颇有意思。掌柜陈世昌本是亳州二夹弦剧团琴师,退休后把晒药场改成练功房。他教戏时总掺着中药学问:“练花枪要像切白芍般利落,唱高腔得学金银花舒展。”来进货的药商常被唱腔吸引,跟着比划两下,临走时揣走几张手抄戏谱。

暮色中的亳州城,药材香混着铜锣声在街巷飘荡。从花戏楼的百年回响到广场上的即兴唱和,这座城的戏曲传承从来不在高墙之内。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戏是活的,得养在人间烟火里。”若真想学戏,或许该先泡壶亳菊茶,坐在青石板上听三天市声——那咿咿呀乡的戏魂,早渗进每块城砖的纹路里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