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戏地图:推开那扇咿呀作响的老木门

亳州学戏地图:推开那扇咿呀作响的老木门

推开亳州老城区任意一扇褪了漆的木门,都可能撞见一段活色生香的戏曲人生。在城隍庙后巷,李凤云老人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比划着二夹弦的指法;涡河边的梆子戏传习所里,十二岁的王小雨踩着三寸金莲的台步,额间贴片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这座浸润着药香的古城,戏曲的种子正在老茶馆、社区活动室乃至寻常人家的天井里悄然生长。

一、老戏台的新学堂

谯陵中路的老亳州剧场里,每周三下午都会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这里由市文旅局与省戏剧家协会共建的亳韵传习社,开设梆剧、二夹弦、泗州戏三科,聘请的教师多是省级非遗传承人。68岁的张保山师傅教戏时总要拎着那把包浆油亮的紫檀板胡,先听弦子走三遍,舌头捋直了再开腔,他的教学方法像老茶汤般苦中回甘。

华佗像西侧的社区文化站藏着更接地气的戏曲课堂。每周六上午,退休的梆子戏演员陈玉兰都会带着二十来个票友排《穆桂英挂帅》。这里不讲究科班出身,七旬老太与小学生同台,身段虽不齐整,眉眼间的精气神却是一般无二。墙角褪色的戏装箱里,堆着不知传了几代的水钻头面。

二、寻访隐于市井的戏脉

穿行在汤王大道的老巷里,常能邂逅意想不到的戏曲传承。卖五香牛肉的刘记铺子二楼,每周四晚上准点响起清脆的梆子声——这是老票友自发组织的涡河雅集。72岁的班主老金头年轻时跑过七省码头,现在带着徒弟们复原濒临失传的药都调,曲谱就记在泛黄的账本背面。

更隐秘的传承藏在北关历史街区。青砖灰瓦的院落里,86岁的二夹弦传承人周玉芳仍在手把手教孙女《王婆骂鸡》。祖孙俩的练功场是摆满芍药花的天井,晨光里翻飞的水袖惊起檐角的白鸽。这样的家传学戏,往往要磕头奉茶才算入门。

三、新生代的戏曲突围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系正悄然掀起戏曲热。去年新设的地方戏曲专业,把梆子戏基本功纳入学分体系。现代舞教室的落地镜前,染着蓝发的00后们认真比划着兰花指,手机支架上的直播设备实时记录着传统与潮流的碰撞。课间休息时,总能听见学生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的嬉闹声。

周末的曹操公园里,常能遇见亳州青年剧社的露天演出。这群95后把《白蛇传》改编成穿越剧,许仙的法海成了短视频博主,雷峰塔倒成了网红打卡点。台下的老头老太太边嗑瓜子边摇头:现在的孩子啊...,可散场时分明都掏出手机扫码关注了剧社公众号。

暮色中的亳州,老药铺的铜铃铛叮咚作响,新开的戏曲主题咖啡馆亮起霓虹灯牌。在花戏楼的飞檐翘角下,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吊嗓声——那是90岁的名角在教三岁的奶娃娃开蒙,抖音直播的补光灯照亮了斑驳的戏台。这座城市的戏曲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滚烫的生活本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