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都藏妙音亳州戏曲有传人

千年药都藏妙音亳州戏曲有传人

在药香弥漫的亳州城,除了商帮驼铃与药市喧嚣,还藏着另一脉动人心弦的声腔。这座千年古城不仅孕育了华佗、曹操等历史名人,更在青砖灰瓦间滋养出一批戏曲名家,让中原雅韵在涡河之畔生生不息。

一、花鼓声声传古意

亳州花鼓戏老艺人李青山,九十高龄仍能唱全本《秦雪梅》。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年轻时在涡河码头上搭台唱戏,靠一副铁嗓征服过整条商路。他改良的传统剧目《打蛮船》,将亳州方言的俏皮与中原官话的庄重完美融合,唱段中三更天摸黑走涡河的拖腔,至今仍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在十九里镇的老戏台,每逢庙会必有花鼓戏班驻场。72岁的班主张玉坤保存着光绪年间的工尺谱,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亳州特有的花腔十三韵。去年重阳节,他带着徒弟复排的《郭丁香》连演七天,场场爆满,台下白发戏迷跟着哼唱的场景,恍如时光倒流。

二、二夹弦里见真章

二夹弦大师王玉兰的绝活一嗓双调,能将旦角与生腔在同一句唱词中自然转换。这位国家一级演员15岁入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曾用搪瓷缸子当打击乐器。她主演的现代戏《药都人家》,把亳州药商故事搬上舞台,剧中三月芍药红的唱段已成当地中小学校本教材。

在魏岗镇的非遗工坊,青年演员李晓飞正在复原清代戏服。他指着衣襟上的芍药纹样说:这些刺绣针法都有讲究,花瓣用抢针表现层次,叶子用套针突出立体感。去年他们带着改良戏服赴法国演出,让东方歌剧惊艳塞纳河畔。

三、曲韵悠悠续新篇

新生代戏曲创作者陈墨的创新实验剧《华佗问诊》,将五禽戏融入武打设计。这位90后编剧走访了十余位老中医,在唱词中巧妙嵌入中药名:当归不归思远志,半夏已半念茯苓,既合辙押韵又暗含药理,在大学生戏曲节上斩获原创金奖。

亳州学院戏曲社的00后学员们,正在开发戏曲+直播的新模式。他们用手机镜头带网友探秘后台,展示勾脸、勒头的全过程。社长林小雨说:上次直播试穿蟒袍,观众打赏的虚拟礼物正好凑够了一套新头面的钱。

如今的亳州,古戏台与现代剧场交相辉映。每当夜幕低垂,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上,总能听见若有若无的吊嗓声,那是千年曲韵在新时代的婉转回响。从药铺掌柜到外卖小哥,亳州人骨子里的戏曲基因,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