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台春秋:弦索声里的皖北风情
亳州戏台春秋:弦索声里的皖北风情
涡河边的晨雾还未散尽,老北关茶馆里已传出清亮的坠胡声。两位耄耋老者正调试着手中的四弦琴,琴筒上斑驳的漆色浸着百年茶香。这里是亳州戏曲的活态博物馆,二夹弦艺人们用世代相传的技艺,在袅袅茶烟中续写着药都的梨园传奇。
一、二夹弦:丝弦上的方言诗
光绪年间的亳州城,每逢三六九集市,城南大槐树下总聚着成群百姓。头裹蓝布巾的盲艺人王金山怀抱坠胡,两根竹制琴弓在四根钢弦间翻飞,悲怆的大板唱腔惊飞了树梢的斑鸠。这种用两股马尾弓夹奏四弦的独特技法,让二夹弦之名不胫而走。
在谯城区华佗镇,非遗传承人李景华至今保留着纯手工制琴的绝活。他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三十多把形制各异的坠胡,最老的那把琴杆已磨出包浆。《梁祝》里'十八相送'那段,得用枣木琴筒才能出那种呜咽声。老人轻抚琴弦,弦间流淌出《王定保借当》的经典唱段,婉转处如黄莺出谷,悲切时似杜宇啼血。
二、梆子声碎:黄河故道的慷慨悲歌
1953年冬,亳县人民剧院的砖木戏台上,梆子戏名家徐艳琴一袭红衣,唱响《穆桂英挂帅》。枣木梆子敲出急促的节奏,大弦戏特有的花腔在梁柱间激荡,台下裹着棉袄的观众跺脚叫好,震得房檐的冰溜簌簌掉落。这场演出让淮北梆子戏在亳州扎下了深根。
如今在古井镇吕楼村,76岁的张桂英仍坚持带徒授艺。她的戏箱里珍藏着1958年赴京演出的戏服,金线绣制的鱼鳞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年在怀仁堂唱《花打朝》,周总理夸我们'豫剧的韵,皖北的魂'。老人说着亮出绝活,一个卧鱼身段惊得徒弟们连声叫好。
三、戏脉新生: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华佗广场的周末戏台,00后演员李晓萌正在调试电子琴。她将二夹弦《站花墙》的经典唱段改编成流行民谣,手机直播界面里点赞不断。老祖宗的东西得穿上新衣裳,姑娘笑着展示抖音账号,三万粉丝中大半是年轻人。
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戏曲专业课堂,梆子戏身段教学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显示,除了传统剧目排练,还有《戏曲新媒体传播》《非遗IP开发》等创新课程。教务主任王建国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戏匠,而是能带着传统走进元宇宙的戏曲传承人。
夜幕降临,曹操运兵道入口的3D戏楼准时亮灯。全息投影再现着《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经典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生成自己的戏曲动漫形象。老街转角处,老艺人们依然在茶馆里唱着原汁原味的二夹弦,新与旧的光影在青石板上交织,共同谱写着这座千年药都的戏曲新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