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琴弦唱尽人间悲欢——探秘亳州二夹弦的前世今生

两根琴弦唱尽人间悲欢——探秘亳州二夹弦的前世今生

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巷弄间,每当夜幕低垂,总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老茶馆里。忽而一阵清脆的琴声划破暮色,伴着悠长的唱腔在巷尾流转,这便是传承两百余年的亳州二夹弦。这个用两把弦乐器撑起整台戏的地方剧种,如同亳州城里的涡河水,始终在岁月长河里静静流淌。

一、草台班子里诞生的民间艺术

清道光年间,亳州城外的十河镇每逢庙会,总能看到来自山东的琴书艺人在街头卖艺。当地人周大贵本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却被这些艺人手中的四弦琴迷住了心神。他整日跟在戏班后头,用扁担当琴杆,麻绳作琴弦,竟摸索出独特的演奏技法。

周大贵发现四弦琴音域太广,难以与亳州方言的九声调值契合。他将琴弦减至两根,琴筒改用当地常见的泡桐木,改制后的乐器音色清亮婉转,竟完美贴合了亳州人的说话韵律。这个偶然的改良,让二夹弦在涡河两岸扎下了根。

最初的二夹弦戏班不过七八人,乐器除主奏的四胡外,仅有一把柳叶琴、一副梆子。艺人们白天在田间耕作,夜晚就着油灯排戏。他们用麻布缝制戏服,用锅底灰画脸谱,却把《梁祝》《孟姜女》这些民间故事演绎得活色生香。

二、弦声里的亳州味道

二夹弦的独特之处,在于夹与转的艺术。主奏的四胡与伴奏的柳叶琴相互映衬,如同涡河与淝水在此交汇。琴师运弓时讲究欲扬先抑,琴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欢快跳跃,将戏曲情绪推向高潮。

唱腔更是充满地域特色。艺人用大本嗓起调,突然转为假声的花腔,这种真假声的瞬间转换,恰似亳州人说话时跌宕的语调。老戏迷常说:听二夹弦不用看戏词,闭着眼都能听出台上人是在哭还是在笑。

经典剧目《王婆骂鸡》最能体现这种特色。当王婆发现自家母鸡被偷,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骂腔,融合了亳州方言的俚语俗谚,配合琴声的急促顿挫,把市井妇人的泼辣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让二夹弦成为庄稼人的戏。

三、老树新枝的传承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夹弦遭遇传承危机。老艺人周广田还记得那个寒冬:戏台下的观众从百余人骤减至三五个老人,年轻演员纷纷改行打工。最艰难时,整个剧社只剩他和一把祖传的四胡。

转机出现在2006年。二夹弦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当地政府将古观音庵改造成传习所。73岁的老艺人李桂兰重新出山授徒,她独创的以戏带功教学法,让年轻演员在排戏过程中自然掌握唱念做打。如今传习所里最小的学员只有9岁,却能完整演唱《秦雪梅》选段。

新生代传承人周金霞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础上,她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设计了光影舞台,用无人机在夜空中勾勒出蝴蝶造型。这种创新让二夹弦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击,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古老艺术。

如今的亳州古城,二夹弦的琴声依然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老茶馆里,银发票友和年轻学员同台切磋;非遗展演中,传统唱段与电子音乐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两根穿越时空的琴弦,正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韵律。当月光洒在涡河水面,那悠悠的琴声仿佛在诉说:只要还有人记得亳州的乡音,二夹弦就永远不会成为绝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