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人骨子里的梆子声:百年淮北梆子戏的前世今生

亳州人骨子里的梆子声:百年淮北梆子戏的前世今生

在亳州老城的茶馆里,当三弦琴师的手指扫过蛇皮琴面,老戏迷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放下茶碗——这是淮北梆子戏开场的暗号。这种扎根皖北沃土三百余年的古老剧种,用高亢的梆子声诉说着亳州人的悲欢离合。

一、黄河水冲出来的戏魂

乾隆年间,黄泛区的灾民将河南梆子带至亳州,与当地泗州戏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老艺人常说:我们的梆子带着黄河水的混响。亳州方言特有的上扬尾音,让淮北梆子的唱腔比豫剧更显清亮。药商云集的明清时期,亳州各大商帮争相组建戏班,梆子戏在药材飘香的街巷间蓬勃生长。

花鼓灯艺人的柔美身段、大别山民歌的婉转曲调,都被巧妙地融入梆子戏中。这种兼收并蓄的品格,使得《穆桂英挂帅》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不乏辕门外三声炮的儿女情长。清末民初,亳州梆子戏班常年在苏鲁豫皖四省巡演,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二、戏台上的亳州密码

梆子戏的程式化表演暗藏玄机:旦角甩起水袖画个圆,象征涡河环城;武生一个鹞子翻身,暗合华祖庵的飞檐斗拱。老戏迷能从《花打朝》里程七奶奶的泼辣中,看到亳州大姑娘的爽利劲儿;在《朝阳沟》银环的唱词里,听出药都人家的烟火气。

行当划分也别具匠心:红脸代表忠义,源自关公故里的文化基因;黑脸突出刚直,暗合老庄故里的哲学底色。梆子戏的打击乐最是讲究,单是鼓师就有文场十八锤,武场三十六点的说法,声声鼓点都在复刻古井贡酒开坛时的酣畅。

三、梆子声里的新传承

在亳州学院的非遗课堂上,95后学生用抖音直播梆子戏教学,直播间点赞数常破十万。老艺人们开始尝试将华佗五禽戏融入武打动作,让传统身段更具观赏性。2021年复排的《药都风云》,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明清药市盛景。

每周五晚的魏武广场,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银发票友教年轻人甩马鞭,孩童举着糖人模仿旦角手势。亳州梆子剧团的新编小戏《芍花恋》,甚至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些新老交融的场景,正是古老剧种焕发新生的密码。

如今的亳州,梆子声依然在清晨的茶馆回荡,在深夜的戏校教室回响。这种流淌在亳州人血液里的艺术,正以更年轻的面貌讲述着新的城市故事。当手机灯光替代了旧时的汽灯,不变的是那穿透时空的梆子声,依然在唤醒着每个亳州人心底的乡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