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遗韵: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药都遗韵: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在中药材的醇厚气息中,亳州人用戏曲调和着生活的百般滋味。这座千年药都不仅以白芍、亳菊闻名于世,更在街巷深处滋养着独具韵味的戏曲文化。当药商们的算盘声渐渐隐去,茶馆戏楼里的梆子声便悠悠响起,讲述着属于江淮大地的悲欢离合。
一、梆子声里的岁月回响
亳州梆子戏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如同药材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它的声腔融合了秦腔的激越与本地民歌的婉转。老艺人们至今记得,早年间戏班走街串巷时,总要在药铺门前多唱几段——药商们听得兴起,常会包下整场演出。
这方水土孕育了独特的表演程式:老生台步要走出云纹步,暗合华佗五禽戏的形意;旦角的水袖翻飞间,依稀可见白芍花开的柔美身段。1956年《花打朝》进京演出时,程砚秋观后惊叹:这梆子腔里,竟能闻见药香!
二、弦索中的市井百态
二夹弦在亳州有着拉魂腔的别称,两把四弦胡琴的呜咽,能勾出听戏人藏在心底的愁绪。这门艺术原是乞丐谋生的技艺,唱词里满是贩夫走卒的喜怒哀乐。《王婆骂鸡》里市井妇人的泼辣,《借髢髢》中邻里间的鸡毛蒜皮,至今仍在老城墙根下鲜活上演。
药都的包容性在戏曲中尤为明显:亳州坠子吸纳了河南坠子的爽利,又掺入泗州戏的俏皮;淮北梆子在此落地生根,竟演化出用当地药草名编就的《百草歌》。戏台上下,分明是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
三、戏台内外的薪火相传
涡河岸边的陈家戏楼,梁柱上仍留有民国年间戏班题写的水牌子。82岁的梆子戏传人陈德礼每日清晨雷打不动地吊嗓子,他说:唱戏和晒药材一个理儿,都得守着老法子慢慢熬。如今他的孙子在抖音直播唱戏,直播间里常有年轻网友追问华佗故事的新编唱段。
在谯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用AR技术还原传统戏台场景。令人惊喜的是,亳州学院戏曲社的00后学生们,把《曹操赠袍》改编成了摇滚梆子戏。古老声腔碰撞现代节奏,恰似白芍遇上新茶,别有一番滋味。
当暮色笼罩花戏楼,最后一折《华佗问诊》的余韵散入街巷。药铺掌柜收起戥子,茶客们咂摸着戏文里的世态炎凉。这些扎根市井的戏曲,如同亳州人精心炮制的药酒,越陈越醇,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血脉。在这片盛产药材的土地上,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正是这份对生活滋味的执着吟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