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丹心传古韵:亳州戏曲名伶群芳谱

梨园丹心传古韵:亳州戏曲名伶群芳谱

亳州城东的涡水依然流淌,河畔的梆子声却比百年前更加清亮。这座浸润着华佗药香与曹魏雄风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千年中药文化,更在梨园天地间滋养出一代代戏曲名角。当梆子戏的铿锵遇上二夹弦的婉转,亳州戏曲演员们正用生命演绎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一、老树著新花:亳州戏曲的活化石

在亳州戏曲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张凤云先生使用过的竹制梆子。这位被誉为梆子王的老艺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带着自制的梆子走遍皖北乡野。他独创的三叠浪唱法,将黄河号子的浑厚与淮北小调的轻盈完美融合,在《穆桂英挂帅》中创造出一人分饰五角的舞台奇观。

李素琴的戏箱里至今珍藏着一套手绣戏服,牡丹纹样里藏着二百余个针脚秘密。这位二夹弦非遗传承人,少年时每天鸡鸣即起,在城隍庙戏台练就水袖写诗的绝技。她演绎的《王宝钏》中,七尺水袖时而化作寒窑风雪,时而变作彩楼红绸,让观众在方寸戏台看见天地万象。

在亳州戏曲学校档案室,泛黄的教案上记载着赵金声创编的十八罗汉腔。这位梨园教育家将传统唱腔与现代声乐结合,培养出三代戏曲人才。他常说:唱戏如熬药,火候差一分,药性减三成。这种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至今仍是亳州戏曲人的精神坐标。

二、中流砥柱:当代舞台的扛鼎者

王玉兰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个戏曲教学视频。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在疫情期间开创云上戏台,通过直播让传统戏曲走进年轻人的手机屏幕。她的代表作《花木兰》融入现代舞美技术,电子屏上的铁马冰河与舞台上的刀马旦交相辉映,让古老故事焕发新生。

陈志刚的工作室挂着戏比天大的匾额。这位跨界艺术家将亳州剪纸艺术融入戏曲服饰设计,他设计的亳芍纹戏服在巴黎戏曲节引起轰动。在《曹操献刀》中,他巧妙运用药材元素,董卓的蟒袍上暗藏大黄纹样,隐喻其刚愎性格,这种设计语言开创戏曲服装新范式。

在郑店村古戏台,每周都能看到刘红梅带领的草根戏班演出。这位梅花奖得主坚持送戏下乡二十年,她的流动戏箱装着可拆卸舞台部件,能在田间地头两小时内搭起专业戏台。她改编的《华佗问诊》融入五禽戏动作,让观众在观剧时不知不觉舒展筋骨。

三、薪火相传:梨园新苗正芳菲

亳州戏曲学院的练功房里,00后学员李玉蝶正在练习翎子功。她头顶的野鸡翎能写出完整的亳字,这项绝活源自对老艺人翎子写字技艺的数字化解构。在毕业大戏《少年华佗》中,她设计的药香翎舞将中药炮制动作化为舞蹈语汇。

抖音主播梆子小辣椒拥有百万粉丝,这个95后姑娘用流行音乐改编传统唱段。她的《亳州姑娘》将二夹弦与RAP结合,MV中穿插花戏楼、曹操运兵道等文化地标,让家乡戏曲变身时尚文化符号。评论区里,年轻戏迷自发组建了二十多个地方戏社。

在北大戏曲研讨会上,博士生马明阳的论文《涡河流域戏曲声腔流变考》获得学界关注。这位亳州籍学者运用声纹分析技术,建立起首个皖北戏曲声腔数据库。他的研究发现,亳州梆子的特殊颤音竟与当地方言中的药名发音存在声学关联。

夜幕下的花戏楼灯火通明,新编历史剧《芍药仙》正在上演。台上台下,白发老者与青春面孔共同沉浸在戏曲世界里。从张凤云竹梆的清脆声响,到短视频里的跨界唱段,亳州戏曲演员们用不同时代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同一种文化坚守。当芍药花香再次弥漫古城街巷,那些穿梭在戏台与生活之间的身影,正为中华戏曲的长卷续写新的亳州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