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亳州的戏台子:那些年响彻街巷的梆子声
老亳州的戏台子:那些年响彻街巷的梆子声
在亳州老城的青砖巷弄间,总有些余音绕梁的调子。清晨推窗,能听见老票友吊嗓子的梆子腔;傍晚纳凉,街头巷尾飘来二夹弦的婉转琴声。这座浸泡在药香里的古城,骨子里流淌着千年戏曲的韵律。
一、梆子声里的亳州魂
咚咚呛的梆子声一响,老亳州人就会放下茶碗往戏园子赶。淮北梆子戏在这里有个更亲切的名字——沙河调,这源于它在涡河两岸的独特演变。清光绪年间的老艺人王玉林,把豫东调与当地民歌糅合,创造出刚柔并济的九腔十八调。戏台上,红脸包公一声陈州放粮,铜锤花脸震得戏台木板簌簌作响;青衣甩起三丈水袖,一句十八年未见夫君面的哭腔,让台下老太太们抹着眼泪往戏台上扔银元。
二、弦索声中的市井情
在亳州乡间的草台班子里,二夹弦才是百姓的心头好。四根弦的胡琴架在腿上,艺人左手推拉,右手弹拨,竟能奏出大鼓书的铿锵与黄梅调的缠绵。《梁祝》里的十八相送,琴弦一颤就是十里长亭;《王婆骂鸡》的诙谐唱段,逗得嗑瓜子的大婶笑出眼泪。这种源自明末清初的稀有剧种,在亳州药商的资助下焕发新生。利辛县的老艺人李宝聚,能把《小姑贤》里的恶婆婆演得让人牙根痒痒,转身卸了妆却是位慈眉善目的接生婆。
三、戏台内外的传承路
城北道德中宫的百年戏楼,木雕雀替上还留着民国年间戏班刻的到此一唱。亳州梆剧团的老团长张福兰,至今记得1958年在人民剧场连演38场《穆桂英挂帅》的盛况。如今非遗传承人李连民带着年轻人,把传统剧目《打金枝》改编成抖音短剧。在夏侯小学的戏曲兴趣班上,孩子们画着花脸学走台步,一招云手虽显稚嫩,却让老艺人们看到了梆子戏的薪火相传。
当夜幕降临华祖庵,戏迷协会的老人们又聚在八角亭里。胡琴咿呀,梆板叮当,那些浸润着药都烟火的古老唱腔,仍在古城的上空流转。这声音里,有曹操横槊赋诗的豪迈,有华佗悬壶济世的慈悲,更有一代代亳州人对生活最本真的咏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