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台:梆子声里听千年,二夹弦中品百味
亳州戏台:梆子声里听千年,二夹弦中品百味
走马涡河畔,忽闻铜锣响。亳州这座浸润着药酒芬芳的历史名城,戏台之上正上演着独属皖北的戏曲盛宴。这里既有梆子戏的慷慨激越,也有二夹弦的婉转缠绵,更藏着清音小调的市井烟火。当药都的晨雾还未散尽,巷陌深处已传来悠扬的弦索声,带你走进一个用唱腔编织的活态文化博物馆。
一、梆子戏:黄淮大地的慷慨悲歌
亳州梆子戏的唱腔里藏着黄河故道的风沙。每当高亢的梆子声在涡河两岸响起,总能唤醒人们对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集体记忆。这种源自山陕梆子的戏曲,在亳州落地生根已有三百余年,其唱腔既有西北高原的苍劲,又融合了江淮平原的婉转,形成了独特的九腔十八调。
亳州梆子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开演前必焚三炷香。这既是对梨园祖师的敬奉,也是对舞台下特殊观众的致意——亳州城郊的曹操运兵道遗址,千年前操练兵马的呐喊声仿佛仍在回荡。梆子戏《战宛城》里,演员们踩着铿锵的锣鼓点,将曹魏将士的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恍惚间让人分不清戏里戏外。
如今亳州梆子戏班仍保留着踩台的古老传统。每逢新戏台落成,年过七旬的老艺人张广成总会带着徒弟们,在月光下完成神秘的踩台仪式。他说:梆子戏的魂在脚底下,不踩出台毯里的乾坤,就唱不出戏文里的江山。
二、二夹弦:市井巷陌的温柔絮语
在亳州老城区花戏楼旁,常能遇见手持二弦的老艺人。他们手中的乐器形制独特:两根琴弦被竹片夹持,奏出的音色如泣如诉。这正是国家级非遗二夹弦,这个发源于亳州的剧种,用最朴素的乐器讲述着最动人的市井故事。
二夹弦的戏文里藏着亳州人的生活密码。《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在二夹弦里被改编成涡河渡口的送别,祝英台唱的芍药花开红似火正是亳州药材市场的常见景致。老戏迷们说,听二夹弦要配一壶古井贡酒,当微醺时听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唱词,会看见华佗在青石板上碾药的身影。
在谯城区非遗传承基地,90后传承人李婉婷正在进行创新实验。她用电子合成器模拟二夹弦音色,将传统剧目改编成动漫主题曲。这种跨界尝试引发热议:有人痛心疾首,更多年轻人却循着新编唱段找回了剧场。李婉婷说:二夹弦像亳芍,既要深扎故土,也要开出新花。
三、清音雅韵: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亳州清音是刻在本地人DNA里的旋律。这种源自明清俗曲的小调,在药商云集的北关老街传唱了四百余年。不同于正襟危坐的剧场演出,清音艺人常在茶肆酒坊即兴表演,唱词随场景变化,时而唱药材行情,时而叹世态炎凉。
在曹操公园的晨练队伍里,总能看到几位老人打着节拍哼唱清音。他们唱的《华祖庙》叙事长歌,用七十二个曲牌连缀成篇,将华佗行医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口耳相传的活态传承,让清音成为流动的地方志。非遗保护中心最新普查发现,亳州现存清音曲牌竟有108种之多,暗合水浒英雄之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华佗诞辰,亳州都会变成清音的海洋。从华祖庵到药材市场,从校园操场到网络直播间,处处飘荡着五禽戏主题的新编清音。年轻主播们用说唱混搭传统小调,让虎鹿熊猿鸟的健身操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这种古老艺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
暮色中的花戏楼,砖雕上的三国故事在夕阳中愈发清晰。戏台上,梆子戏《单刀会》的唱腔穿越时空,与楼下二夹弦《白蛇传》的婉转唱段奇妙共鸣。转角茶馆里,清音艺人即兴创作的抗疫小调引来阵阵喝彩。亳州的戏曲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上了时代的新装,继续在街头巷尾、在云端网端,讲述着这座千年药都的永恒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