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老街听梆子:藏在芍药花香里的戏魂儿

亳州老街听梆子:藏在芍药花香里的戏魂儿

暮色四合时分的亳州北关老街,青石板路上飘来一阵浓郁的芍药香。循着巷子里高亢的梆子声走去,老茶楼门口支着褪色的红灯笼,木门板上还留着五十年前用粉笔写的戏码单。戴瓜皮帽的老茶倌倚着门框,手里紫砂壶嘴飘出的热气,与台上老生甩起的水袖融在了一处。

一、药都戏脉:流淌千年的音律密码

亳州戏曲的根,深扎在商汤故都的沃土里。曹操练兵场上的相和歌,华佗五禽戏中的踏歌动作,宋时大相国寺南迁带来的杂剧余韵,在涡河两岸交织成独特的音律密码。明嘉靖年间,晋商将梆子腔的种子撒向淮北平原,与本地拉魂腔相遇,竟在芍药花开的季节催生出火辣辣的新腔调。

这种被老辈人称作高梆的唱法,在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花戏楼前卖香油的老汉能唱全本《反徐州》,药材行伙计卸货时随口哼的《大登殿》选段,惊得河南来的客商打翻了药秤。最绝的是梆子戏班能在三丈高的竹架子上开唱,谓之云台梆子,惊险处引得满街药商忘了讨价还价。

二、茶楼遗韵:老艺人的绝活儿

白布街的赵家茶楼里,七十三岁的梆子戏传人李凤山正在勾脸。他用烧酒调开银朱,笔锋在皱纹间游走,转眼勾出个威风凛凛的楚霸王。后台木箱里叠着三十年前的金线蟒袍,被樟脑丸熏得发脆,可一上身,老艺人塌下去的腰板瞬间挺得笔直。

二夹弦名角周素珍的绝活是九腔十八调,一段《王宝钏》能从梆子转坠子再化入泗州戏腔。最妙的是她那双三寸金莲,踩着二十四个莲花步,裙裾纹丝不动,倒像在青石板上飘。戏班里的司鼓张铁头,能用鼓槌在牛皮鼓边敲出涡河浪涛声,他说这是跟华祖庙的老道士学的五禽戏鼓谱。

三、新火续薪:年轻面孔的传承实验

华佗像前的广场上,零零后姑娘陈晓棠组建的芍药剧社正用电子乐混搭梆子腔。他们改编的《曹操献刀》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评论区里老戏迷骂胡闹,年轻人却追着要戏词里的亳州方言教学。更绝的是药商后代王启明,把中药材炮制工序编成梆子戏,在药交会上引得马来西亚客商跟着比划。

古井集团去年资助修复了清代同庆班的鎏金戏箱,箱底翻出的泛黄工尺谱,被音乐学院的师生破译成数字曲谱。最让人唏嘘的是北门口修车铺的老吴,每天晌午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穆桂英挂帅》,砂轮打磨铁器的声响,竟暗合着梆子戏的板眼节奏。

夜色渐深,茶楼里的《花打朝》唱到程咬金醉闹金殿。台下嗑瓜子的药商们突然齐声叫好,原来台上小花脸即兴加了句亳州白芍甲天下,惹得众人哄笑。梆子声穿过挂着蛛网的雕花窗,落在门外晾晒的芍药花瓣上,那些沾了戏音的药材,不知又会治愈谁的乡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