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台:弦索叮咚里的烟火人间

亳州戏台:弦索叮咚里的烟火人间

在亳州老城区的街巷深处,每当弦索声起,总能看到三两老人端着茶壶往戏台方向赶。这座浸润着药草芬芳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华佗悬壶济世的精神,更滋养着几朵独特的戏曲之花,在涡河两岸的烟火气里绽放了数百年。

**二夹弦:两根竹棍里的百味人生**

药都会馆的雕花戏台上,旦角的水袖刚甩出一个圆月般的弧度,琴师手中的两片竹棍突然夹紧丝弦,迸出一声裂帛之音。这独特的伴奏技法,正是二夹弦的灵魂所在。清嘉庆年间,逃荒艺人将山东琴书带到亳州,融合了本地的清音与灶戏,竟在竹板与四弦胡的碰撞中诞生了新声。老艺人们说,二夹弦的唱腔像陈年古井贡,初尝温润,细品后劲十足。《梁祝》里祝英台的哭坟调,九转十八弯的拖腔里,能把人的心肝都揉碎。

**淮北梆子:涡河岸边的金石之音**

当豫剧的梆子声越过黄河向南传播,在涡河码头遇到了亳州人火辣辣的性子。运粮的船工嫌豫剧唱腔太文,扯着嗓子喊出了高梆唱法,从此淮北梆子便在码头酒肆扎了根。亳州梆子戏班的武场堪称一绝,司鼓老赵耍起鼓槌来,能模拟出千军万马过涡河的声势。去年非遗展演,《反阳河》里杨玉尊挥舞的九节鞭,在鼓点中舞成一道银蛇,鞭梢扫过台前香炉,三柱清香齐齐拦腰而断。

**清音戏:药商后院里的雅韵遗珠**

白布街的老药商们至今记得,当年各大药行比拼的不仅是药材成色,还有后花园戏楼里的排场。清音戏这种文人雅士钟爱的坐唱形式,在亳州商帮的追捧下愈发精致。八仙桌旁,月琴与三弦应和着药商们击节而歌,唱词里却满是市井智慧。老辈人传下的《目连救母》,经药商改编后竟穿插着药材谚语:茯苓要挑云纹皱,恰似目连寻母走九州,让人忍俊不禁。

如今的亳州,古老的戏台依然活跃。华祖庵前的露天剧场里,年轻演员正用抖音直播梆子戏教学;老街茶馆中,二夹弦非遗传承人把抗疫故事编成新戏码。当药都的晨雾里又飘起熟悉的弦索声,你会发现,这些深深扎根于市井的戏曲,从未真正离开过亳州人的烟火生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