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幼师戏曲班:让传统戏曲在童心里生根发芽

亳州幼师戏曲班:让传统戏曲在童心里生根发芽

老师,我学会甩水袖啦!在亳州幼儿师范学校的戏曲教室里,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踮着脚尖转圈,粉色的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样的场景,在这所百年师范校园里已不鲜见。作为皖北地区唯一开设戏曲特色班的幼师院校,亳州幼师正以独特的育人方式,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培育着园丁种子。

一、课程设置:传统与童趣的交响曲

戏曲身段课的晨光里,二十余名学生正在练习台步。不同于专业戏校的严苛训练,这里的课堂多了几分童趣。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京剧、黄梅戏等经典剧种的唱腔身段,更要掌握如何将这些程式化表演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在《童趣戏曲创编》课上,你会看到学生用布偶演绎《三打白骨精》,用橡皮泥捏出戏曲脸谱,甚至将古诗改编成戏曲韵律操。

课程体系采用3+2模式:三年系统学习戏曲基础知识,两年重点培养教学转化能力。特色课程《戏曲游戏设计》让学生们脑洞大开——他们开发出脸谱拼图行当猜猜看等十余种教学游戏,这些游戏后来都成了亳州多家幼儿园的特色活动。

二、教学现场:在唱念做打中传承匠心

每周三下午的名家工作坊总是座无虚席。学校聘请了亳州梆子戏非遗传承人李凤云、豫剧名家王保国等担任客座教授。李老师教唱《花木兰》选段时,会特意示范如何用童声调整唱腔:小女生的嗓子金贵,咱们得把调门降下来,像讲故事一样唱。这种戏曲童声化的改编技巧,是普通戏校不会涉及的专业技能。

在仿古戏台改建的实训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情境模拟教学。有人扮演幼儿园老师,有人扮成5岁孩童,把《西游记》片段改编成迷你儿童剧。指导教师张敏强调:重点不是让孩子学会唱戏,而是通过戏曲接触传统文化,就像把文化的种子轻轻放在他们心里。

三、育人成果:从校园到社会的文化接力

毕业生王璐的教案本里,贴着孩子们用彩笔画的戏曲人物。她在亳州实验幼儿园开设的戏曲角,已成为市级示范特色课程。刚开始家长觉得戏曲太老套,但当孩子们回家表演《孔融让梨》的梆子戏片段时,爷爷奶奶都激动得掉眼泪。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共鸣,正是戏曲班教育的深层价值。

校戏曲社团连续三年斩获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原创儿童戏曲《二十四节气歌》被收录进学习强国平台。更令人欣喜的是,近五年毕业生在皖北地区创办了7所戏曲特色幼儿园,让5万余名幼儿与传统文化结缘。

夕阳西下,戏曲班的姑娘们又在排练新编的《古诗吟唱》。婉转的唱腔飘过教学楼,与隔壁琴房的儿歌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在这里,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变成了会呼吸、会成长的文化生命。当这些未来的幼师带着戏曲的种子走向讲台,我们仿佛看见传统文化的根须,正悄然伸向下一片沃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