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古韵里的戏台春秋:亳州戏曲的活态传承

药都古韵里的戏台春秋:亳州戏曲的活态传承

药都亳州的街头巷尾,总能听见悠扬的胡琴声从茶馆瓦肆飘来。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华佗故里、药材之都,更是皖北戏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当药香与戏韵交织,便酿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生态。

一、药都戏脉:多元剧种的共生密码

亳州戏曲的多样性源自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豫皖交界的咽喉要道,这里既是淮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又是中原戏曲南传的必经之路。二夹弦的唱腔里藏着河南坠子的悠扬,淮北梆子中带着山东梆子的激越,泗州戏的韵律间流淌着淮河船工的号子。这种文化交融在亳州老茶楼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上午唱泗州戏《拾棉花》的班子刚下台,下午河南来的二夹弦艺人就支起了琴架。

药商云集的商业传统为戏曲发展提供了特殊养分。清代亳州药商组建的药帮戏班,既在各地会馆演出维系乡情,又将昆曲元素融入地方戏。现存于花戏楼砖雕上的《长坂坡》戏文,正是这种融合创新的见证。

二、古调新声:传统剧种的当代生命力

亳州戏曲博物馆里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戏单,斑驳的纸页上记录着《王婆骂鸡》《借年》等经典剧目。这些植根民间的作品,用俚语俗话道尽百姓悲欢。二夹弦传承人李素华至今记得,五十年代在涡河码头上演《梁祝》时,船工们用粗陶碗盛满河水当酒敬演员的动人场景。

新生代传承人正在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95后梆子戏演员陈晓阳将街舞元素融入武打动作,在抖音平台收获百万点击;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戏曲动漫专业,学生们用数字技术还原古戏台场景。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老戏骨焕发新枝桠。

三、守艺传薪:戏曲生态的活化之路

在魏武大道的老戏园子,每周三的惠民演出雷打不动。78岁的票友张大爷说:听戏就像喝古井贡酒,越陈越香。这种自发性的群众基础,正是戏曲活态传承的根基。药商后裔组建的民营剧团,常年穿梭于乡镇庙会,用大篷车舞台延续着流动演出的传统。

当地政府打造的戏曲进校园工程初见成效。亳州七中的课间操是戏曲身段操,三曹小学开设梆子戏兴趣班。更令人惊喜的是,00后学生自发组建的青阳剧社,用方言RAP演绎传统剧目,在B站掀起年轻观众的追剧热潮。

站在涡河岸边,看着倒映在水中的花戏楼,仿佛听见时空交织的戏曲回响。从商帮会馆到抖音直播间,从青砖戏台到虚拟现实,亳州戏曲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共振的生命力。这方水土用包容与创新,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出别样光彩,恰似亳芍历经岁月沉淀后绽放的芬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