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寻根:亳州戏曲名家的前世今生

梨园寻根:亳州戏曲名家的前世今生

亳州老戏台斑驳的砖墙上,隐约可见燕守立班的朱漆字样。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古戏台,曾见证过无数名伶的绝代风华。当二夹弦的板胡声在涡河两岸响起,那些浸润着中原古韵的戏曲人生,正等待着今人重新打开记忆的扉页。

一、老戏台上的不朽传奇

在清末民初的亳州戏曲版图上,燕守立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位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名角,将二夹弦的表演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据《亳州戏曲志》记载,燕家班独创的甩水袖技法,能在三丈戏台上甩出九曲十八弯的韵律,让当时京津南下的戏曲行家都为之惊叹。其传世之作《燕青打擂》中,燕守立将武术身段与戏曲程式完美融合,开创了武戏文唱的新流派。

与燕守立齐名的还有淮北梆子大师李庆彬。这位出身贫寒的艺术家,将梆子戏的苍劲唱腔与亳州方言巧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沙河调。在1923年的郑州三皇会戏班擂台赛上,李庆彬一段《反徐州》技惊四座,连豫剧名家常香玉都称赞其唱腔如饮亳州古井,余韵绵长。

二、薪火相传的当代传人

走进谯城区大杨镇,总能听见清越的二夹弦唱腔。这里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桂兰的故乡。年逾古稀的李桂兰仍坚持授徒传艺,她将传统剧目《王宝钏》改编成现代版《寒窑新歌》,让古老戏曲焕发新生。每逢周末,她的农家小院就变成露天戏台,年轻学徒们跟着她一字一句打磨唱腔。

在涡阳县城,张氏戏曲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张明远正带着剧团排演新戏《华佗问诊》。这位梅花奖得主将亳州药都文化融入戏曲创作,用虚实相生的舞台设计再现神医问诊场景。他指导的少儿戏曲班已培养出十余名省级戏曲小梅花,最小的学员才刚满七岁。

三、戏脉绵延的文化密码

亳州戏曲的独特魅力,源于这片土地的千年文脉。曹操故里的建安风骨,华佗悬壶的仁心仁术,古商埠的南北交融,共同孕育出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在亳州梆子戏里,既能听见黄河奔涌的豪迈,又能品出芍药绽放的婉约,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特征,正是中原文化的生动写照。

当代亳州戏曲人正以创新守护传统。90后编剧王雪将网络文学元素引入传统剧目,创作的《云上花戏楼》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非遗工坊开发的戏曲脸谱文创产品,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这些创新实践,让亳州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暮色中的亳州古城,老戏台的飞檐翘角镀上一层金辉。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楹联,道出了戏曲艺术的精髓。从燕守立的水袖功到张明远的现代戏,从李庆彬的沙河调到李桂兰的农家戏班,亳州戏曲名家们用生命诠释着艺术的永恒。当新的鼓点响起,这座千年戏码里的城市,正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