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韵:梆子声里听中原,弦索声中觅乡愁

亳州戏韵:梆子声里听中原,弦索声中觅乡愁

在淮北平原腹地,当梆子声穿透亳州古城斑驳的城墙,二夹弦的旋律漫过涡河的粼粼波光,这座千年药都的戏曲基因便在巷陌间苏醒。亳州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百姓血脉里的文化密码,是中原文化与江淮风韵碰撞出的艺术瑰宝。

一、梆子戏:中原风骨的慷慨悲歌

亳州梆子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山陕梆子沿黄河故道南下,在涡水之滨与当地民间小调相遇,便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亳州梆子。这种戏曲形式保留了梆子戏高亢激越的本色,又融入了淮北平原特有的悲怆苍凉。老艺人们常说:梆子一响,黄河倒流,那铜制梆子敲击出的节奏,像极了黄河波涛的韵律。

在亳州乡间,至今流传着宁舍三顿饭,不舍梆子班的民谚。农闲时节,临时搭建的草台前总挤满观众。当《穆桂英挂帅》的唱段响起,老戏迷们会不约而同地跟着梆子节奏跺脚,戏台上的巾帼英雄与台下观众的热烈呼应,构成了最生动的民间艺术图景。著名老艺人李锡山80岁高龄仍能连演三折《反徐州》,苍劲的唱腔里尽是中原汉子的铁骨铮铮。

二、二夹弦:淮上人家的婉转情思

走进亳州老街,时常能听见门楼里飘出幽咽的二夹弦。这种由两根丝弦、一把弓子演奏的独特乐器,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部的和音,其声如泣如诉,恰似淮河儿女的百转柔肠。二夹弦戏的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既有大调的高亢,又有小调的婉约,能把《梁祝》的缠绵悱恻演绎得入木三分。

在涡阳义门镇,至今保留着弦子灯的古老习俗。每逢元宵佳节,民间艺人们手持二夹弦走街串巷,琴声与花灯交相辉映。已故非遗传承人张玉珍曾回忆,旧时女子出嫁前都要学唱二夹弦,那琴声里有说不尽的心事,道不完的离愁。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用最朴素的音乐语言诉说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三、戏曲活态传承的当代启示

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工坊里,00后学生们正跟着老艺人学习梆子戏的甩腔技巧。这种以班带徒的传承方式,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当地文旅部门创新推出的戏曲+研学模式,使游客不仅能观看演出,还能体验勾画脸谱、学习身段,在互动中感受戏曲魅力。

每年谷雨时节举办的华佗戏曲文化节,已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盛会。来自河南、山东的梆子剧团与本地戏班同台竞技,传统剧目与现代创编剧目交相辉映。在2023年的文化节上,新编梆子戏《华佗悬壶》将传统唱腔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让千年医圣的故事有了当代表达。

夜幕降临,花戏楼的雕梁画栋在灯光中苏醒。台上水袖翻飞,台下喝彩连连,这一刻,戏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而是亳州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当年轻演员接过老师傅的梆子,当二夹弦的旋律飘进现代音乐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艺术的传承,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基因的生生不息。在这片戏韵悠长的土地上,每一次梆子敲响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声弦索颤动都是乡愁的震颤。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