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那扇朱红色大门——走进博山中学戏曲社团的台前幕后

推开那扇朱红色大门——走进博山中学戏曲社团的台前幕后

推开博山中学艺体楼三层的朱红色木门,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咿呀声在走廊回荡。顺着声音寻去,戏曲社团的排练室里,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正在对着镜子练习云手。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棂斜斜地洒进来,给他们的水袖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

一、戏装里藏着的青春密码

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排练室就会变成穿越时空的任意门。角落里,初二(5)班的林晓雯正踮着脚尖练习圆场步,脚尖在地毯上画出一个个完美的圆。第一次穿上三寸厚底靴,我感觉自己像踩着高跷的企鹅。这个曾经连课间操都站不直的女生,现在已能在《天女散花》里完成连续十多个旋子翻身。

窗边的木架上整齐悬挂着二十余套戏服,从梅派的素雅到程派的华美应有尽有。戏曲老师李雪梅说:去年校庆,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改良戏服《青花瓷》系列,把传统纹样和现代剪裁结合,在市级展演中拿了创新奖。

二、剧本里的成长轨迹

社团的保留剧目《锁麟囊》背后藏着特别的故事。主演张子涵曾是重度社恐患者,现在却能在台上把薛湘灵的悲喜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完整唱完选段那天,我发现手心的汗把水袖都浸湿了。他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着的各色脸谱自拍,现在连我妈都说我眼里有光了。

社团成员们自编的现代戏《校园牡丹亭》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他们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搬进校园,用昆曲唱腔演绎青春期的懵懂心事。编剧王雨桐说:我们把手机铃声、微信提示音都写进了唱词,要让传统戏曲'活'在当下。

三、舞台之外的传承接力

课间十分钟的碎片化练功已成社团特色。走廊里常见学生边背单词边压腿,食堂排队时比划兰花指。初三的刘昊然甚至在物理课上用四功五法解释过抛物线原理:手眼身法步和力学轨迹其实异曲同工。

这个成立仅三年的社团,已培养出区级戏曲小梅花奖得主3人。但更让指导老师欣慰的是,他们连续两年组织戏曲进社区公益活动,带着自制的戏曲绘本走进敬老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跟着少男少女们哼唱《梨花颂》,时光仿佛在咿呀的曲调中完成轮回。

暮色渐浓时,排练室的灯光次第亮起。镜中少年们的身影与墙上泛黄的戏曲海报重叠,水袖翻飞间,传统文化正以青春的姿态破茧重生。那扇朱红色大门始终敞开着,等待更多年轻的生命来续写梨园新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