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献挺:戏台后的文化守望者
葛献挺:戏台后的文化守望者
清晨的北京戏曲研究所总会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茶香,顺着走廊寻去,准能在文献室的玻璃窗前找到那个伏案的身影。葛献挺的眼镜片上倒映着泛黄的线装本,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里,藏着一段跨越六十年的戏曲人生。
一、浸染在皮黄声里的少年
葛献挺与戏曲的缘分始于1950年代的东城胡同。那时刚上初中的他总爱攥着早点钱,溜到吉祥戏院后门的石墩上,等着看演员们晨功。武生练把式时翻飞的靠旗,老生吊嗓子时震颤的髯口,在他眼里比任何玩具都有趣。某日整理旧物,他在书页间翻出张泛黄的戏单——1962年《四郎探母》学生票,票价两角,边角还留着当年用铅笔描摹的靠甲纹样。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那年,正逢传统戏复排热潮。这个戏曲文学系的新生发现,课堂上的工尺谱与舞台上的身段功法竟能产生奇妙的共振。他常揣着笔记本蹲在排练厅角落,记录老艺人口述的表演口诀,某次为记全一段西皮流水板的改编过程,生生错过了食堂的晚饭钟点。
二、故纸堆里的新发现
1985年调入北京戏曲研究所后,葛献挺开始了挖矿生涯。在整理民国戏曲报刊时,他注意到《立言画刊》中零散的梆子戏史料,这些被虫蛀蚀的边角资料经他系统梳理,竟勾勒出河北梆子在京发展的完整谱系。最令他兴奋的是在某旧书市淘到的手抄本《霓裳续谱》,内页夹着的便笺上竟有梅兰芳修改唱词的笔迹。
面对数字化浪潮,这位老研究员展现出惊人的敏锐。他主导的京剧老唱片声纹修复工程,让1930年代高亭公司的钢丝录音重焕新生。当谭鑫培的《秦琼卖马》经过降噪处理后清晰响起时,在场的年轻研究员分明看见葛老扶眼镜的手指在微微颤抖。
三、活在当下的传统
在高校讲座时,葛献挺总爱带着他那把磨出包浆的紫砂壶。戏曲传承不是标本制作,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疫情期间,他戴着老花镜学习直播技术,在抖音上开讲五分钟戏曲冷知识,用京剧中的表情包这样的年轻化表述,让百万网友发现传统的鲜活。
去年重阳节,研究所排练厅传来阵阵笑声。七十五岁的葛老正带着实习生们排演新编小戏,他示范丑角身段时灵活的矮子步,让人忘了这是个做过膝关节手术的人。得让这些老程式活在年轻人的身体记忆里,说话时他鬓角的白发随动作轻轻颤动,仿佛戏台上飘落的一缕月光。
如今走过戏曲研究所三楼的走廊,依然能听见文献室里纸页翻动的声音。那些承载着百年戏曲记忆的故纸堆中,一位文化守望者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故事。窗台上的紫砂壶飘起袅袅茶烟,与院中传来的吊嗓声交织成一首无声的韵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