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献挺:在戏曲研究路上行吟的苦行僧

葛献挺:在戏曲研究路上行吟的苦行僧

在琉璃厂斑驳的胡同里,总能看到一个穿灰布衫的身影。他揣着泛黄的笔记本,在古戏楼遗址间逡巡,在老艺人门前驻足,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执着地追寻着戏曲艺术的踪迹。这位被圈内人称作戏痴的学者,正是北京戏曲研究所的葛献挺研究员。

**一、冷板凳上的三十载**

1989年的深秋,戏曲研究所资料室里飘着霉味。刚入职的葛献挺正对着成捆的民国戏曲手抄本发愁,这些用草纸誊写的工尺谱,墨迹已开始褪色。老所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葛啊,这些宝贝要是再不整理,可就真成废纸了。这一句嘱托,让他守着这方冷板凳就是三十三年。

在数字化浪潮中,他坚持用宣纸摹写古谱,用竖排稿纸誊录老艺人口述本。某次抢救性记录时,90高龄的北昆传人突发中风,硬撑着唱完《宝剑记》最后半折才倒下。老人紧攥着他的手说:葛老师,这段唱腔我守了八十年,今天总算交托了。泛黄的宣纸上,工整的蝇头小楷浸着泪痕。

**二、田野调查中的较真**

2015年冬,为核实梆子戏十三咳的源流,葛献挺带着研究生三赴晋中。在零下20度的山村里,他们踩着积雪逐户寻访。有次车陷冰沟,他硬是抱着录音设备徒步五里地,赶到老艺人炕头时,眉毛都结了霜。学生心疼他,他却说:老先生们都是活化石,等不得啊。

这份执拗换来丰硕成果: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地方戏曲声腔谱系》中,首次厘清了36个濒危剧种的音乐脉络。书中密密麻麻的脚注里,藏着上千个辗转求证的故事。

**三、书斋外的文化守望**

葛献挺的办公室挂着幅自书对联:残碑断碣寻旧谱,冷雨寒灯校异文。但这位看似古板的学者,却在抖音开设戏曲DNA实验室,用现代音乐软件分析传统唱腔。去年非遗日,他策划的戏曲基因库数字展引发轰动,观众扫码就能听到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原声复原。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总笑称自己是戏脉上的守陵人。但熟悉他的人知道,每当聊起某出冷门戏文时,他眼里跳动的光芒,分明是个沉醉在戏曲长河里的行吟诗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位苦行僧正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最珍贵的文化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