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开口唱大戏:老艺人口中的托偶戏究竟藏着什么门道?

布偶开口唱大戏:老艺人口中的托偶戏究竟藏着什么门道?

午后阳光斜斜照进皖南某处老宅,七旬老人吴传福正在案前忙碌。他布满老茧的指节灵活地舞动,将五彩丝线细细缠绕在竹骨架上。这不是普通的布偶,当吴老将手指探入偶人身后的机关,木偶竟能做出甩水袖、抖翎子的精细动作——这,正是濒临失传的托偶戏。

一、针线活里藏乾坤

托偶戏的诞生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徽商大院。彼时富商们为讨家眷欢心,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制作可动的布偶。匠人们将提线木偶与布艺结合,在绸缎内衬暗藏三十六根丝线,通过腰间的檀木机关操控,让布偶能完成整出戏曲表演。

一尊完整的托偶需经七十二道工序:先以竹篾搭骨架,再用糯米浆糊裱糊丝绸,最后手工绣制戏服。老艺人常说三分像人,七分靠线,指的就是操控丝线的绝活。吴传福至今记得师傅的教诲:丝线要浸过桐油才不断,机关要雕成阴阳鱼才灵活。

二、皮黄声里偶人活

当皖南的细雨浸润青石板,茶馆里的托偶戏便开场了。艺人躲在八仙桌后的布幔里,左手控线,右手执槌敲打铜钹,嘴里还要唱黄梅调。布偶在丝线牵引下时而甩动三丈长的水袖,时而将木剑舞得虎虎生风。

这种一人成班的表演对功力要求极高。1956年进京汇演时,老艺人程双全能同时操控三个偶人:穆桂英执枪破阵,杨宗保吹笛伴奏,佘太君拄拐观战。最绝的是变脸绝技——机关轻拨,关公的红脸瞬间变作曹操的白脸。

三、古艺新声待传人

在黄山脚下的潜口民宅,笔者见到了最后的托偶戏班。班主汪明华说,全中国能完整演出《白蛇传》的只剩他们五人。年轻学徒要苦练三年才能登台:第一年学针线,第二年练唱腔,第三年方许碰机关。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小学开设了托偶兴趣班。孩子们用改良的轻质骨架制作卡通偶人,排练新编环保剧目。非遗传承人正在开发可穿戴操控设备,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正如汪班主所说:老戏要活,就得跟上新时代的锣鼓点。

暮色渐浓,吴传福的作坊里又亮起灯。飞针走线间,他正为新一代托偶安装微型传感器。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些会唱戏的布偶真能在元宇宙里开个新戏台,让六百年的老手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