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五妹:五位民间花旦的戏曲人生
才艺五妹:五位民间花旦的戏曲人生
在晋南某县的乡村戏台上,五个身影在追光灯下翩若惊鸿。她们并非科班出身,却凭着一腔热爱将传统戏曲唱出了新韵味。这五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作才艺五妹的农家女儿,用三十年光阴在田间地头织就了独特的戏曲版图。
一、草台班子的涅槃
1993年冬,县文化馆的戏曲培训班意外迎来了五位特别的学员。她们带着自家腌的辣白菜当学费,白天在纺织厂做工,晚上骑着二八自行车赶二十里山路学戏。主课老师至今记得,大雪封山的夜晚,五个姑娘裹着军大衣在结了冰的窗台上压腿,呼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霜花。
最年长的春梅揣着半本《西厢记》戏本,那是奶奶留下的嫁妆。泛黄的纸页上,工尺谱与方言注音交错,记录着口口相传的古老唱腔。她们在麦垛间排练时,总会有拄拐杖的老戏迷蹲在地头指点:莺莺这声'呀',要带三分水音儿。
二、五朵金花的拿手戏
三姐秋菊擅演《牡丹亭》,她将杜丽娘的闺怨化作晋南小调,在游园惊梦一折独创了水袖拂麦浪的身段。去年重阳节在省城大剧院演出时,她临时将戏词良辰美景奈何天改为枣花蜜甜待来年,台下七百观众竟无人觉异,反赞这是最接地气的昆曲。
五妹冬梅的《穆桂英挂帅》别具一格。她将传统靠旗改制为可拆卸的磁吸装置,阵前换装时引得满堂喝彩。更绝的是她把马童的跟头编排成现代街舞,老戏迷拍腿叫好:这后空翻比真马还带劲!
三、戏比天大的坚守
2016年暴雨冲垮戏台那夜,五姐妹冒雨抢救行头。二姐夏荷抱着浸水的戏服在灶台前烘了整宿,黎明时分戏服干了,她的嫁衣却泡烂在洪水里。如今她们随身带着防水戏箱,箱底永远备着三包石灰防潮。
戏班账本记载着近五年728场演出,最远到过中蒙边境的牧区。有次在太行山坳演出,台下只坐着三个放羊老汉,她们照样唱全本《锁麟囊》。收场时老羊倌掏出焐在怀里的烤红薯:闺女,比二十年前县剧团的角儿还亮堂!
去年非遗日,五姐妹在修复一新的古戏楼挂牌传习所。檐角风铃叮当,仿佛应和着她们新编的戏词:莫道女子无才便是德,且看巾帼何曾让须眉。三十载光阴流转,当初的纺织女工已成非遗传承人,但每逢开戏,她们仍会相互提醒:记得给台下娃娃们发糖,甜着听戏才入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