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活戏台:王爱梅的戏曲人生

社区里的活戏台:王爱梅的戏曲人生

在虹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楼,每个周日下午都会传来清亮的越剧唱腔。循着婉转的《梁祝》选段望去,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站在窗前吊嗓。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呼她王姐,而她的戏曲人生,要从四十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说起。

一、水袖里藏着人生

1968年出生的王爱梅在绍兴安昌古镇长大,家门口就是越剧名角袁雪芬故居。五岁那年,她趴在邻居家窗台上看戏班子排练,被班主发现后竟能完整复述出《红楼梦》的整段唱词。这个灵气十足的小姑娘,从此跟着戏班走街串巷。

戏班生活并不如想象中浪漫。凌晨四点起来压腿练功,寒冬腊月里穿着单衣在青石板上翻跟头,师傅的竹板子抽得小腿青紫。但王姐说,正是这些苦日子让她懂得台上一分钟的真谛。十五岁那年,她在《白蛇传》中反串许仙,用三寸厚底靴走出男子的英气,这场演出至今仍是老戏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社区里的戏曲传承

2003年,王姐随丈夫定居上海。发现社区老人缺乏文化活动,她自费购置音响设备,在小区凉亭办起戏曲角。从最初三五个票友,到现在每周固定参与的五十余人,这个露天戏台成了社区的文化地标。

六十五岁的张阿姨说起王姐满眼笑意:去年重阳节,王姐带着我们排《五女拜寿》,我演老夫人。她手把手教我甩水袖的力道,说'这袖子甩出去要像云彩飘过月亮'。现在我孙子都知道姥姥会唱戏了。王姐还创新编排戏曲健身操,把云手、台步融入晨练,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传统艺术。

三、幕布后的生活哲学

王姐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已故师傅赠的洒金折扇,扇骨上刻着戏比天大四个字。她常对学员说:唱戏不是摆架势,要唱出骨子里的情义。疫情期间,她开通抖音直播教戏,用《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给隔离居民打气,直播间最高峰时有上万人跟着学唱。

如今五十六岁的王姐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半开嗓的习惯。她总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但正是这份扎根民间的烟火气,让传统戏曲在社区土壤里开出新花。每周日戏曲角散场时,总能看到王姐细心整理戏服的身影——那些绣着牡丹凤凰的衣袂,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个把半生献给戏曲的女子,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星火。当暮色笼罩社区,凉亭里似乎还回荡着她常说的那句话:戏文里唱的忠孝仁义,就是我们该守着的人间正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