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芳华四十载:走近才艺戏曲王王姐的传奇人生

【梨园芳华四十载:走近才艺戏曲王王姐的传奇人生】

清晨六点的城隍庙戏台总飘着清亮的吊嗓声,三十年如一日。循声望去,那个身段挺拔如翠竹的身影,正是被票友们称为才艺戏曲王的王玉芳。褪去浓墨重彩的戏妆,五十六岁的她穿着月白练功服,晨光里一招一式仍透着《穆桂英挂帅》里的飒爽。

戏是刻在骨头里的。王姐常说。九岁拜入越剧名角周月仙门下,寒冬腊月里裹着棉被背戏词,三伏天顶着水碗走圆场,十七岁凭《白蛇传》惊艳省城大剧院。那年头没有字幕机,她硬是把《西厢记》里崔莺莺的三千字独白唱得字字珠玑,连二楼末座的看客都能听清每个咬字。

不同于传统戏曲演员的专精行当,王姐的绝活在于一嗓跨三界。去年中秋戏迷会上,她先是一曲黄梅戏《女驸马》唱得婉转悠扬,转身换上川剧变脸的行头,七个脸谱变换如行云流水,最后压轴的京剧《贵妃醉酒》让老票友直呼梅派真传。剧场经理老张打趣:王姐的化妆间得备三套行头,谁知道她今天要变哪出戏?

更难得的是她骨子里的创新劲儿。前年把越剧《梁祝》化蝶段改编成交响乐伴奏,气得老戏迷拍大腿,结果首演谢幕时满场年轻人起立喝彩。去年又带着徒弟们把评弹唱进地铁站,水袖翻飞间,《牡丹亭》的唱词随着列车穿梭在城市地底。老树发新芽,得让年轻人闻见花香。她总这么说。

后台最显眼的位置摆着褪色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百多本手抄戏本,扉页上周月仙传徒王玉芳的墨迹已泛黄。每月十五,她雷打不动要去城郊养老院唱折子戏。有次唱《锁麟囊》时,台下九旬老人颤巍巍跟着哼,浑浊的眼睛里泛着泪光——那是她师父临终前最爱的唱段。

戏迷们常说,看王姐的戏就像尝陈年花雕,初品清冽,细品醇厚,余韵里还带着岁月的沉香。当被问及何时退休,她对着镜台细细描着眉梢:等哪天吊嗓吊不出水音儿了,我就改行教娃娃们画脸谱。镜中那双丹凤眼依旧明澈,仿佛还是四十年前那个对着城墙根练声的倔丫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