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上的戏韵:探秘民间“高跷戏”的百年风华

**高跷上的戏韵:探秘民间“高跷戏”的百年风华**

夏日的庙会人声鼎沸,忽见一群人身踩两米高的木跷,身着彩衣,手持长绸,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围观者踮脚张望,既怕他们摔下,又被那嘹亮的唱腔勾了魂去——这便是北方民间流传数百年的“高跷戏”,一门让戏曲真正“高人一等”的绝活。

一、千年木跷如何“唱”成戏?

高跷早在《列子·说符》中便有记载,原为古人渡水工具,后演变成社火表演。而将高跷与戏曲融合,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山东菏泽的老艺人李振河曾回忆:“老祖宗在逃荒路上踩着高跷卖艺,为引人注意,把梆子戏的调门拉高了唱,结果一炮而红。”这种源自草根的智慧,让高跷戏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扎下根来,衍生出“高跷梆子”“跷曲”等不同流派。

二、三寸木杆上的“生死场”

真正的行家都知道,高跷戏讲究“跷上十八难”。演员绑着近两米的高跷,仅凭脚腕力量控制平衡,却要完成转身、劈叉甚至空翻。河北邯郸的省级传承人赵铁柱演示过绝活:踩着高跷从八仙桌跃下,落地瞬间接一个鹞子翻身,嘴里梆子腔不断半分。更绝的是“跷上打戏”——《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桥段,演员在离地两米处对打,既要招式漂亮,还得防止木跷相缠。

服装道具也暗藏玄机。旦角的罗裙比普通戏服短三寸,刚好露出描金绘彩的木跷;老生手持的马鞭长七尺二,甩动时需借腰力带动,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平衡。戏班里有句老话:“三年能出个状元,十年练不成个好跷倌。”

三、即将消失的“空中戏楼”

如今,全国专业高跷戏班子不足二十个。山西晋城的“九莲灯高跷剧团”团长郭满仓感叹:“年轻人吃不了苦,绑半天高跷就喊腿肿。”他们独创的“高跷变脸”绝技,因找不到传人面临失传。但在河南浚县古庙会上,仍有七旬老艺人王金斗带领家族戏班表演《姜子牙斩将》,三十多人踩着高跷唱豫剧,腾挪间激起阵阵喝彩。

值得欣慰的是,某些村落自发成立了“高跷戏传承社”。山东济宁的刘家班将传统剧目改编成儿童剧,小演员们踩着半米高的练习跷,把《哪吒闹海》演得童趣盎然。这种“半空中的非遗课堂”,或许能为这门技艺续写新章。

**结语**

当城市剧场里的聚光灯照亮舞台时,乡野间的老艺人们依然踩着祖传的木跷,在尘土飞扬的场院里开腔。那离地三尺的戏台,承载的不仅是惊险与唱念做打,更是一代代民间艺人对戏曲的痴心与坚守。下次若在乡间偶遇高跷戏班,不妨驻足细品——这飘在空中的戏韵,或许正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根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