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人的戏曲情:这些地方藏着你的戏瘾
蔡甸人的戏曲情:这些地方藏着你的戏瘾
走在蔡甸的大街小巷,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戏曲声从某个转角飘来。或许是退休的爹爹婆婆在树荫下打着拍子哼汉剧,或许是哪家商铺的老板娘跟着手机视频学黄梅戏。这座浸润着知音文化的老城区,骨子里就带着对戏曲的亲近。想学戏?根本不用去专业院校,市井烟火里处处都是戏台子。
社区活动室藏着老戏骨
莲花湖社区二楼的活动室每周四下午最是热闹,三十多位银发学员跟着张师傅学《二度梅》。别看张师傅现在教戏时总眯着眼,年轻时可是正儿八经的楚剧武生。他教戏有绝活——用蔡甸方言拆解戏词,把泪湿青衫袖翻译成眼泪水把袖子都沁湿了,逗得婆婆们直拍大腿。这里不收学费,但要交茶水费:每人每月带半斤茶叶,说是泡茶润嗓子,实则是老伙伴们凑钱给张师傅买护嗓药。
文化宫里的小科班
临嶂大道上的区文化宫总被误认为是老年活动中心,其实三楼的戏曲传承基地藏着真功夫。每周六上午,省戏曲院的退休演员会来教身段。十岁的小雅在这里学了两年,现在能完整唱完《女驸马》选段。她妈妈偷偷说:去年中秋家庭聚会,她一段黄梅戏把姑爹唱得眼泪汪汪,比红包还管用。这里一年收800块材料费,还送水袖和云帚,街坊都说比给孩子报英语班划算。
菜市场旁的野生戏班
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新天菜场后门的老槐树下,每天清晨都聚着票友。卖豆腐的王婶唱楚剧高音能掀翻豆浆锅,修自行车的李伯拉京胡时总要把扳手别在腰带上。他们不讲究行头,塑料凳当龙椅,菜篮子当绣球,但那份即兴发挥的鲜活劲儿,比剧院里的程式化表演更动人。上周有个大学生举着手机直播,愣是被王婶的《打金枝》圈粉,现在天天来帮王婶收摊换学戏。
在蔡甸学戏,从来不需要正襟危坐。公园凉亭里跟着收音机比划的奶奶,广场上教孙子唱花鼓戏的爷爷,甚至河堤边对着江水吊嗓子的外卖小哥,都是你的师傅。这座城市的戏曲魂,就藏在晨雾中的一声开嗓,晚风里的一段西皮流水。哪天路过中核广场,听见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腔从花坛后面飘来,别犹豫,跟着哼两句——在蔡甸,人人都是角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