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三小戏曲课堂开锣!这些节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蔡甸三小戏曲课堂开锣!这些节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台步要稳,眼神要亮!每周三下午,蔡甸区第三小学的戏曲教室里总会传来清脆的唱腔。作为武汉市首批戏曲进校园示范校,这里的孩子们不仅能学唱经典选段,还能站上舞台演绎属于自己的戏曲故事。让我们透过雕花窗棂,看看小戏迷们正在排练哪些精彩节目。
一、经典剧目显身手
四年级学生排练的《天仙配·路遇》选段,将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灵动身段展现得淋漓尽致。小演员们手持竹制云帚,在董永与七仙女的隔空对唱中,把天上人间的仙凡之恋化作童声童趣。五年级戏曲社团的《穆桂英挂帅》则充满英气,13个女生身着改良靠旗,在锣鼓点中翻飞水袖,用稚嫩的嗓音唱出辕门外三声炮的豪情。
二、创意改编有新意
音乐老师李娟带着学生们创作的《新编花木兰》让人耳目一新。豫剧唱腔混搭街舞元素,木兰从军的故事被改编成校园情景剧。当饰演木兰的张小萌用河南方言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时,台下总会爆发出阵阵掌声。更妙的是科学组与戏曲社合作的《大闹天宫》,美猴王的筋斗云变成了悬浮滑板,哪吒的风火轮化作平衡车,传统武戏碰撞现代科技,让孩子们直呼过瘾。
三、原创作品见真章
六年级学生自编的校园小戏《课间十分钟》堪称一绝。把课间操改编成戏曲韵律操,用汉剧腔调唱响眼保健操要认真,连教导主任客串的值日老师都成了戏中人。而在教师节特别节目《师说》中,老师们亲自披挂上阵,用京剧、楚剧、越剧三种唱腔演绎《论语》经典,当数学王老师甩着髯口唱出学而时习之时,全场笑倒一片。
台前精彩纷呈,幕后故事更暖人心。戏曲服装是美术老师带着家长一针一线缝制的,头面首饰用矿泉水瓶盖改造,连武戏用的刀枪剑戟都是劳技课的手工作业。五年级的程雨欣妈妈说:孩子学了戏曲后,写作文都会用'兰花指轻捻书卷'这样的句子了。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当稚嫩的童音唱响百年戏韵,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红领巾间悄然萌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