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芽记:探访蔡店戏曲学校的台前幕后

梨园新芽记:探访蔡店戏曲学校的台前幕后

清晨五点半,天还泛着鱼肚白,蔡店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已经响起了踢腿的唰唰声。木地板被露水浸得微潮,二十几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在把杆前压腿,汗水顺着发梢滴落在深褐色的地板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圆点。这就是我在蔡店戏曲学校见到的第一幕。

一、练功房的时光刻度

在戏曲行当里,毯子功是绕不开的必修课。我亲眼见过一个叫小梅的姑娘,连续三周每天四小时的抢背练习,让她的后背始终带着青紫的淤痕。但她说起这些时,眼睛亮晶晶的:上周我终于能连续做十二个云里前桥了,王老师说这个月要教我'倒扎虎'呢。

这里的老师大多是从剧团退下来的老艺人。65岁的武生教师李长庚,每天清晨都会带着他的紫砂壶来盯早功。他总说:戏曲演员的功夫是'偷'来的,别人休息时你在练,别人过节时你在练,这功夫才算长在自己身上了。

二、戏服里的青春

穿过布满爬山虎的教学楼,后院的晾衣场上永远飘着各色戏服。五年级的男生们正踮着脚往竹竿上晾蟒袍,金线绣的龙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管服装的赵阿姨说,学生们从二年级开始就要学着自己打理行头,戏服要像对待爱人一样小心,这些衣裳比他们的年纪都大呢。

在彩排厅,我偶遇正在勾脸的青衣组学生。16岁的林晓芸对着镜子细细描画眉眼,笔尖在眼尾拉出流畅的凤梢。第一次自己勾全脸用了两个小时,现在十五分钟就能搞定。她转动着头上的点翠头面,银饰相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穿越时空的风铃。

三、舞台之外的人生

傍晚的食堂总是热闹的。打饭窗口挂着今日特供——冰糖雪梨汤,这是声乐老师特意叮嘱的润嗓秘方。靠窗的座位上,几个武丑班的学生正在用筷子比划着今天新学的把子功,不小心碰翻了汤碗,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校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历届毕业照,有些泛黄的照片里,如今已是名角的毕业生们青涩地笑着。现任校长陈玉兰翻着毕业生名册:去年有六个孩子考进了省剧团,还有个孩子被戏曲学院破格录取。但让我最骄傲的,是去年校庆时,已经毕业十年的孩子们自发回来演了全本《锁麟囊》。

暮色渐深时,悠扬的胡琴声又从排演厅飘出来。透过雕花木窗,能看到学生们正在排演《穆桂英挂帅》,枪花舞动间带起的气流,惊起了窗外槐树上的麻雀。在这个被时光偏爱的院落里,传统戏曲的血脉正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延续,每个晨昏的汗水,都在为百年戏韵注入新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