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有个菊珍姨:乡音唱腔里的人生大戏
蔡甸有个菊珍姨:乡音唱腔里的人生大戏
在蔡甸的街头巷尾,只要提起菊珍姨这个名号,总能勾起老街坊们的谈兴。这位把半辈子都交给戏曲的女子,用汉剧特有的婉转唱腔,在方寸舞台间演绎着百态人生。
一、戏班里的小把式
1983年的深秋,十岁的菊珍攥着母亲缝制的粗布戏服,跟着草台班子走村串巷。那时的蔡甸乡间,草台班子是老百姓最爱的娱乐。菊珍记得第一次登台时,冻得发紫的小手差点握不住木刀,但听到台下老伯们叫好时,浑身都热乎起来。
戏班老师傅有个绝活:用竹筷敲碗教唱腔。菊珍每天天不亮就蹲在柴房练功,把《二度梅》《状元媒》的唱段刻进骨子里。十六岁那年,她带着自编的《花木兰巡营》参加全县汇演,那出戏里独创的云手翻身身段,至今仍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绝活。
二、舞台上的千面人生
菊珍最拿手的角色要数《贵妃醉酒》。每次登台前,她总要对着镜子细细描画两小时,凤冠上的点翠随着台步轻轻摇晃,仿佛真把观众带回了大唐宫阙。1998年抗洪义演时,她顶着高烧连唱三场,最后谢幕时戏服都能拧出水来。
戏台之外,菊珍是出了名的戏痴。有次在菜场听见卖藕的老汉哼戏,她愣是站在摊位前给人纠正了半个时辰的唱腔。这些年她带出二十多个徒弟,最得意的门生小芳去年拿了省青年戏曲大赛金奖,颁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奖该给我师父。
三、守望者的新戏台
现在的菊珍把自家院子改成了戏曲传习所,每逢周末,总有三五戏迷带着孙辈来学戏。她教孩子们用蔡甸土话唱戏文,说老祖宗的东西得沾着泥土香。去年非遗日,七旬高龄的她带着娃娃班登上楚剧院的舞台,谢幕时满场的好声震得房梁都在颤。
有人问菊珍后悔过吗,她总笑着指指墙上泛黄的戏单:你看这《锁麟囊》里唱的'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戏里戏外都是修行。说话时,阳光正好照在她珍藏的戏袍上,那些金线绣的牡丹依旧鲜亮如新。
菊珍姨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只有对一方戏台的痴守。那些咿呀婉转的唱腔,既是她的人生注脚,也成了蔡甸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当暮色笼罩戏台,总有人看见她独自练功的身影,水袖翻飞间,恍若还是当年那个不知疲倦的小把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