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巷陌觅琴音:戏曲演员菊珍的梨园人生

蔡甸巷陌觅琴音:戏曲演员菊珍的梨园人生

晨雾未散时,蔡甸老城区总会飘来一缕若有似无的楚剧唱腔。循声望去,青砖巷尾的朱漆院门半掩,院里老梨树下,有位素衣女子正对镜描眉。她就是被街坊们称作巷陌金嗓子的菊珍,一个把半生光阴都揉进戏文里的楚剧演员。

一、琴弦上的童年

1978年出生的菊珍,是在蔡甸老剧场后台长大的孩子。母亲是楚剧团的琴师,父亲负责管理戏服。五岁那年,她在幕布后看《荞麦记》入了神,竟把母亲缝制的红绸被面披在身上,踮着脚尖学台上花旦甩水袖。老团长见状大笑:这小丫头天生要吃开口饭!

戏班生活清苦,但菊珍总能在细微处找到乐趣。她会蹲在衣箱旁辨认各色绣纹:白鹤展翅是正旦,牡丹团花属闺门,金线蟒袍定是帝王将相。十二岁正式拜师时,她已能准确说出每件行头对应的角色。

二、破茧成蝶的岁月

1996年省青年戏曲大赛后台,18岁的菊珍攥着裂了缝的水袖发抖。师父往她手心放了个温热的搪瓷杯:记住,楚剧的魂在烟火气里。当她唱到《百日缘》中井台打水泪涟涟时,突然想起巷口王婶每日挑水的背影,眼波流转间竟带出三分市井七分柔肠,评委席的老艺术家们频频点头。

2003年非典期间,剧团被迫停演。菊珍却带着几个师弟师妹,在社区空地上支起流动戏台。没有华服浓妆,她就穿着蓝布衫,用清唱方式演绎抗疫新编戏码。当唱到白衣胜雪驱瘟神时,围观群众里戴口罩的护士悄悄抹眼泪。

三、薪火相传的坚守

2018年深秋,蔡甸楚剧传习所落成典礼上,四十岁的菊珍卸去簪环,素面唱了一段《四下河南》。没有年轻时的清亮,却多了岁月沉淀的醇厚。台下学戏的孩子们惊讶发现,老师转身拭泪时,后颈隐约可见常年勒头留下的淡红色压痕。

如今每个周末,传习所的雕花木窗里总会溢出稚嫩的唱腔。菊珍手把手教孩子走台步,不时用汉腔打趣:莫学机器人,要像热干面摊主甩面那样自然!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与三十年前老剧场后的那棵梨树遥相呼应。

夜幕降临时分,菊珍仍会独自在院中吊嗓子。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墙角的旧戏箱叠在一起。那些绣着金线的戏服静静躺在樟木箱里,等待下一个在晨雾中描眉的清晨。蔡甸的老街巷记住了这个把楚剧唱进市井烟火的女人,就像汉江水永远记得那些在时光里流转的戏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