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戏曲舞台上的百变青衣——菊珍的梨园人生

蔡甸戏曲舞台上的百变青衣——菊珍的梨园人生

在武汉蔡甸区文化馆的老戏台上,一位身段轻盈的青衣演员正轻舒水袖,婉转的汉腔在雕花木梁间萦绕。台下票友们屏息凝神,直到咿呀声落,才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这位将传统汉剧演活的演员,正是蔡甸戏曲界的活化石——菊珍。

一、楚剧世家走出的戏痴

1968年出生的菊珍本名李菊珍,父亲是蔡甸楚剧团的老琴师。每逢剧团排戏,五岁的小菊珍就趴在后台的木箱上,看演员们描眉画眼。十二岁那年,省艺校来招楚剧苗子,她凭一段《站花墙》里的念白,让主考官拍案叫绝。

在艺校的七年,菊珍的练功服永远浸着汗水。寒冬腊月里,她赤着脚在青石板上练圆场步;酷暑三伏天,绑着沙袋跑圆场。师傅常说:这丫头眼里有火,是把唱戏当命的主儿。1990年,她以《贵妃醉酒》的杨玉环一角技惊四座,正式成为蔡甸楚剧团当家青衣。

二、方寸舞台千面人生

菊珍的化妆匣里藏着三十年的光阴。描眉笔勾勒过穆桂英的英气,点绛唇点染过杜丽娘的娇羞。2015年复排《窦娥冤》时,她为揣摩人物,在六月飞雪的戏台边跪了整整三小时。道具师傅回忆:谢幕时她的膝盖都渗出血丝,可那双眼里的悲愤,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她独创的三颤音唱法,让传统汉剧有了新韵味。2018年在武汉剧院演出《白蛇传》,当唱到断桥未断肝肠断时,几个年轻观众偷偷抹眼泪。有老戏迷感叹:听菊珍的戏,就像喝了窖藏三十年的黄鹤楼酒,越品越有滋味。

三、戏比天大的坚守者

在短视频盛行的年代,菊珍依然守着老戏台。每周三下午,文化馆的公益讲堂里总能看到她教孩子们甩水袖的身影。有次暴雨导致停电,她就举着手电筒示范台步,暖黄的光晕里,那些古老的身段仿佛有了生命。

2021年楚剧申遗成功那天,菊珍把珍藏的戏服全搬了出来。抚摸着母亲亲手绣的牡丹戏服,她轻声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唱戏的,就是要在锣鼓点里把文化血脉传下去。如今五十五岁的她,依然能一气呵成完成卧鱼这样的高难度身段。

幕起幕落间,菊珍用四十载光阴在舞台上书写着戏曲人生。那些浸透汗水的戏服,那些泛黄的剧本,那些此起彼伏的喝彩声,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永远活在热爱它的人心里。当悠扬的胡琴声再次响起,蔡甸的老戏迷们知道,那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百变青衣,又要登场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