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珍:蔡甸戏台上的百变青衣,用半生唱尽楚韵芳华
菊珍:蔡甸戏台上的百变青衣,用半生唱尽楚韵芳华
在蔡甸老城区的青石板巷深处,每当二胡与堂鼓的旋律响起,街坊四邻便会不约而同放下碗筷——这是菊珍要开嗓了。这位扎根蔡甸三十余年的楚剧名角,用一副清亮婉转的嗓子,把《三哭殿》里的公主唱得肝肠寸断,将《打金枝》里的皇后演得仪态万方。戏台上的她千娇百媚,卸了妆却是骑着电动车穿行街巷的邻家大姐,这样鲜活的反差,构成了菊珍独特的艺术人生。
一、戏台春秋:从幕帘后到聚光灯
1987年的深秋,14岁的菊珍攥着母亲缝制的碎花包袱,踏进了蔡甸楚剧团的练功房。木地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铜锣泛着青绿,老团长打量这个身形单薄的丫头:学戏要吃三遍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你可受得住?少女攥紧衣角,答得比窗外的梧桐叶落地还轻:受得住。
清晨五点的练声成了她与这座城市的晨钟对唱。滨江公园的垂柳下,她对着汉江吊嗓子,惊起一串白鹭;后台的煤炉边,她裹着军大衣背戏文,把热水袋焐在冻僵的膝盖上。七年寒暑,这个总躲在幕帘后偷看师姐们上妆的丫头,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开脸时刻。
二、青衣百变:一人千面的艺术追求
菊珍的化妆匣里藏着秘密:左边第三格抽屉深处,压着泛黄的《角色手记》。翻开内页,密密麻麻标注着李慧娘鬼步要飘而不浮、穆桂英持枪需刚中带柔。排演《白蛇传》时,她为揣摩白素贞的水袖功,连续三个月清晨到莲花湖边观察水波涟漪,最后竟在台上舞出了一丈水袖卷风云的绝技。
戏迷们最爱看她的变脸绝活。不是川剧的瞬间换面,而是用眼神与身段让角色附体。上周演娇羞的崔莺莺,这周变泼辣的杨排风,下周又成悲怆的秦香莲。有老票友打趣:菊珍的戏服里怕是藏了七十二个魂灵。
三、薪火相传:老戏骨的新使命
2018年重阳节,菊珍在社区戏台教孩子们走圆场步。八岁的妞妞总踩不准鼓点,急得眼泪打转。菊珍蹲下身,握着孩子冰凉的小手:当年师爷爷教我,戏是水磨的功夫,你看——她脱下布鞋,露出脚踝处硬币大小的老茧,那是四十年台步磨出的勋章。
如今楚剧团排练厅的镜墙上,贴着菊珍手写的戏训:宁穿破不穿错。每周三下午,总能看到她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帮年轻演员缝补戏服上的璎珞。她说这些针脚里藏着祖辈艺人的规矩,就像汉江的浪花,总要一浪接一浪才成气象。
戏台上的追光渐暗,菊珍卸下满头珠翠。卸妆棉擦过眼角的细纹时,窗外飘来夜归人的楚剧哼唱。她对着镜子笑了,眼角漾开的,是比胭脂更动人的岁月风华。蔡甸的戏台还在,汉江的水依旧流,那些被她唱进戏文里的悲欢离合,正化作新的故事,在年轻一代的咿呀学语中绵延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