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蔡店戏曲学校:一所学戏人的江湖
【探访蔡店戏曲学校:一所学戏人的江湖】
七月的清晨,蔡店镇石板街的青苔还泛着露水,街角处飘来几声清亮的吊嗓声。循着声音拐进一条青砖巷子,褪色的红漆木门上,蔡店戏曲学校的铜牌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这里没有气派的校门,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却藏着荆楚大地最地道的戏曲传承。
当年我踩着布鞋来报名,这条门槛还磕掉我半块鞋底。正在指导学生练功的周玉梅老师,是1987年首届毕业生。她口中的老校舍如今已改建成练功房,但门前那对石狮子依然守着斑驳的朱漆大门。三十多年来,这所学校始终嵌在蔡店镇东南角的古建筑群里,与镇上的青瓦白墙融为一体。
早功时间,二十几个孩子在庭院里排成梅花桩。他们脚下的青石板早已磨出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三十四届学生用脚步丈量出的年轮。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练功鞋——从粗布纳底到现代的胶底鞋,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转。
外行人常惊讶于学校的寒酸,却不知这是刻意为之。黄梅戏非遗传承人陈建国每周三会准时出现在东厢房,他坚持要在传统木梁结构的教室里授课:榫卯结构的回响,能让孩子们听见百年戏韵。后院的露天戏台更是个宝地,春夏时节常有老票友坐在香樟树下,用烟斗敲着节拍给孩子们配戏。
每逢农历三月三,镇口的古戏台就热闹起来。学生们要挑着行头箱步行二里地去登台,这是建校起就立下的规矩。行头箱里装着祖师的饭碗,得用脚底板记住这份重量。今年刚入学的李小虎说这话时,正在往箱子里垫防潮的干艾草。他可能还不知道,二十年前他的师父也是这么挑着箱子走过石板路的。
夜幕降临时分,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学生蹲在镇西头的豆腐摊前。卖豆腐的刘婶认得每个孩子的口味:小生行的要咸辣,旦角的要清淡。这碗五毛钱的豆腐脑,不知见证了多少个孩子从跑龙套到挑大梁的蜕变。
从蔡店镇汽车站往东走八百米,看见挂着红绸灯笼的旧式门楼,便是这所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曲殿堂。没有GPS定位,没有醒目标识,但老戏迷们都知道——想听最地道的汉调二黄,还得来这方浸润着汗水和戏文的院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