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百变声蔡秀坤的戏曲人生

梨园百变声蔡秀坤的戏曲人生

在潮剧《陈三五娘》的悠扬曲调里,一位身着彩绣罗裙的旦角袅娜登场,眼波流转间尽显大家闺秀的温婉。这位演员正是被潮汕戏迷称为活五娘的蔡秀坤。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潮剧名伶的艺术足迹曾跨越多个剧种,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一、潮音雅韵里的明珠

蔡秀坤自幼浸泡在潮剧之乡的戏曲氛围中,八岁入行便展露过人天赋。在潮剧《苏六娘》中,她将官家千金的端庄与少女的娇俏拿捏得分毫不差,一段春风践约到园林的唱段,把潮剧特有的拖腔润腔演绎得如珠落玉盘。艺师黄玉斗曾赞叹:坤仔的唱功就像韩江水,既绵长又清澈。

其代表作《荔镜记》里,蔡秀坤塑造的黄五娘既有大家闺秀的持重,又带着潮汕女子特有的俏皮。当她手执荔枝与陈三隔墙对望时,眉眼间的欲语还休,将潮剧细腻传神的表演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戏连演三百余场,创下当时潮剧演出纪录。

二、跨界演绎的艺术突破

1987年粤剧《帝女花》的排演现场,蔡秀坤正跟着粤剧名家逐字矫正发音。为呈现长平公主的悲情,她将潮剧水袖技法与粤剧的子喉唱法巧妙融合。当唱到落花满天蔽月光时,三米长的水袖如泣如诉,竟让粤剧老观众也红了眼眶。

在京剧《贵妃醉酒》中,她大胆突破行当限制。踩着三寸厚底鞋完成卧鱼衔杯的绝活,将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娇憨而不失华贵。京剧名家曾调侃:蔡老师的醉步,怕是比我们这些老京班还地道。

三、守正创新的艺术人生

面对戏曲式微的困境,蔡秀坤在坚持传统的同时锐意创新。她将潮剧童谣融入新编历史剧《韩愈治潮》,用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的乡音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该剧采用立体投影技术重现唐代潮州街景,古老唱腔与现代舞美碰撞出惊艳火花。

年过六旬仍坚持带徒传艺,她的蔡派唱腔注重气息与情感的融合,强调唱戏先唱情。弟子陈燕鸣回忆:师傅教《扫窗会》时,要我们对着镜子练眼神,说眼里没有星光,就演不出王金真的痴情。

从潮剧闺门旦到跨剧种表演,蔡秀坤用五十载粉墨人生诠释着戏曲艺术的相通相融。在她看来,剧种虽有别,但戏理同源,只要守住以形写神、以情带声的戏曲精髓,传统艺术自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如今七旬高龄的她,仍时常出现在排练厅,那抹水袖翻飞的身影,恰似永不落幕的戏曲芳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