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最爱的小可怜苍娃,他的故事为啥让观众又哭又笑?

河南人最爱的小可怜苍娃,他的故事为啥让观众又哭又笑?

仓娃儿跪大街泪如雨淌——每当豫西农村大集响起这段熟悉的曲胡声,赶集的乡亲准要停下脚步。这个在河南家喻户晓的苦命娃,用他跌宕起伏的寻亲故事,在戏台上唱哭了一代代中原百姓。可要问起这出戏的真名,不少人都会像被突然考住似的挠头:哎,那苍娃找爹的戏叫啥来着?

一、草台班子里长出的珍珠

上世纪五十年代,洛阳老城根儿下,几个穿着补丁褂子的曲剧艺人围坐在煤油灯下。他们要把民间说书《卷席筒》改成大戏,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讲述小苍娃蒙冤入狱、千里寻父的故事,会在豫西农村掀起看戏狂潮。

那时在偃师县连演三个月,老百姓扛着铺盖卷追着戏班跑。老艺人李振乾回忆道,苍娃戴着破毡帽跪在台口唱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台下总有人往台上扔热馒头。最绝的是临刑前那段背席筒,演员要在三张叠起的条凳上翻二十多个跟头,看得人揪心裂肺。

二、土坷垃里刨出的金疙瘩

这出《卷席筒》能火遍中原,靠的是扎进泥土里的真功夫。苍娃的唱腔带着豫西人特有的哭腔,每句拖腔都像从黄土里拔出来的呜咽。剧中那场公堂对质,丑角赵氏一句大老爷你往这里看,眼珠子滴溜溜转三圈,活脱脱就是个刁钻村妇。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道具创意。三张条凳搭成囚车,两条麻绳就是镣铐。老观众都知道,苍娃背的席筒其实是演员的真功夫——要边唱边在条凳上翻跟头,还要让席筒始终不散架。这种土法炼钢的表演,比现在的话剧还考验功力。

三、戏台子上的世道人心

在洛阳关林庙会的戏台下,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太太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老头儿跟着梆子节奏跺脚。这出看似老套的苦情戏,藏着中原人最朴素的善恶观。当苍娃最终洗清冤屈,台下必定爆发出雷鸣般的好——,那声喝彩里,是对天理昭昭的笃信。

如今在抖音上,年轻戏迷把小苍娃离了登封小县配上电子乐,点击量轻松破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我爷爷天天哼的调调,比流行歌还带劲!这出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草根戏曲,正在用新的方式讲述永恒的忠孝仁义。

下次再听见有人问苍娃找爹的戏叫啥,你可以笑着告诉他:那可是咱河南的传家宝,《卷席筒》!这出戏就像黄河岸边的老槐树,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茂盛。当苍娃又在某个乡村戏台开嗓时,你会发现,那些为忠孝落泪的观众,脸上都映着千年不变的中原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