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里的小可怜:苍娃寻父背后的孝道传奇
河南曲剧里的小可怜:苍娃寻父背后的孝道传奇
豫西山区春日的戏台总是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老戏迷们最爱搬着板凳等那出《卷席筒》。这出河南曲剧里的经典大戏,在民间还有个更让人揪心的名字——苍娃找爹。台上的小苍娃背着竹席筒跌跌撞撞,台下的老太太们抹着眼泪往台上扔糖果,这样的场景在河南乡间延续了整整四代人。
一、竹席筒里的泣血寻亲路
苍娃的故事要从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说起。当县衙的杀威棒将继父曹保山打得皮开肉绽时,这个穿着补丁摞补丁粗布衫的少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的命运。他背着竹席筒夜行百里,沿途乞讨时总要把半个窝头藏在席筒里,生怕病重的继父饿着肚子。戏里那段《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的唱腔,把中原百姓的憨厚朴实唱得淋漓尽致。
老艺人们说,苍娃在戏台上的每一步都带着中原大地的泥土味。他跪在县衙前击鼓鸣冤时,膝盖上特意缝制的补丁会随着动作翻飞;被衙役推搡时,背后竹席筒里掉出的干粮渣滓,都是道具师傅用真馍馍搓碎的。这些细节让苍娃的孝心从戏文里活了过来,化作老少爷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二、草台班走出的艺术明珠
这出诞生于1950年代的平民戏曲,最初只是洛阳曲剧团在小茶馆里的垫场戏。谁料想苍娃在台上那声带着哭腔的爹爹,竟让台下抽旱烟的老汉们红了眼眶。剧团老团长李金波回忆,有次在禹州演出,散场后十几个老太太围住后台,非要给扮演苍娃的小演员塞煮鸡蛋。
真正让《卷席筒》走向全国的,是海连池先生那副金子般的嗓子。1979年他在郑州人民剧院连演28场,创下万人空巷的纪录。观众发现,这个总演配角的小苍娃把河南曲剧的哭腔唱出了新境界——不是撕心裂肺的嚎啕,而是带着少年稚气的抽噎,听得人心尖发颤。
三、孝道文化的当代回响
新世纪伊始,当人们以为传统戏曲就要被流行文化淹没时,郑州某中学的00后学生们把《卷席筒》改编成了校园剧。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玩着手机长大的孩子,竟把苍娃背竹席筒的姿势学得惟妙惟肖。他们说,这个古代留守儿童的故事,比偶像剧更让人动容。
在豫剧名家李树建看来,苍娃身上凝聚着中国人最朴素的价值追求。当这个少年跪在公堂上说我替爹爹坐牢去时,台下总有年轻人悄悄擦眼泪。或许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永远为这样的赤子之情留着位置。
如今在河南戏曲频道,《卷席筒》的收视率依然稳居前三。每当苍娃背着竹席筒的身影出现在荧屏上,总会有老戏迷跟着哼唱那段熟悉的旋律。这出跨越半个世纪的平民戏剧,用最地道的河南话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人性光辉,让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依然回荡着古老中原的温热呼吸。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