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娃找爹泪涟涟,一出大戏唱中原——河南曲剧《卷席筒》背后的悲欢离合

苍娃找爹泪涟涟,一出大戏唱中原——河南曲剧《卷席筒》背后的悲欢离合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这段如泣如诉的唱腔在豫西农村戏台上响起时,台下总有不少老人偷偷抹泪。这出让中原百姓牵肠挂肚的大戏,正是河南曲剧经典《卷席筒》,戏中那个背着草席四处寻父的苦命孩子,用他的坎坷命运唱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一、草席裹尸背后的惊天冤案

明朝成化年间,登封曹家变故陡生。续弦赵氏为夺家产,毒死丈夫反诬原配之子曹宝山。公堂之上,县令严刑逼供,曹宝山屈打成招被判斩刑。年仅十二岁的苍娃眼见兄长蒙冤,竟做出惊人之举——背着裹尸草席闯入法场,要以稚子之躯换兄长性命。

法场鸣冤这场戏堪称神来之笔。苍娃背着比他身子还大的草席,跌跌撞撞冲开衙役阻拦,当众揭开草席露出父亲遗体。县令惊堂木拍得山响,孩子却将验毒银针插入发黑的喉骨,银针霎时乌黑。全场哗然中,苍娃唱出三根肋骨折两断,浑身上下都是鞭伤的血泪控诉,把全剧推向第一个高潮。

二、童心里绽放的人性光辉

在河南曲剧特有的哭腔演绎下,苍娃这个角色跳出了传统戏曲里苦情娃的套路。他会在兄长受刑时急得咬衙役手腕,会在县令威逼时突然装傻充愣,更会在真相大白后追着衙役要糖葫芦吃。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观众既为他的机智叫好,又为他的童真破涕而笑。

老艺人王振东演苍娃有个绝活:当唱到我的大老爷呀这句拖腔时,会突然蹲下身子学青蛙跳。这个即兴表演源自某次下乡演出时,台下孩童的嬉闹给了他灵感。没想到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动作,后来成了苍娃的标志性动作,每次演到此处必获满堂彩。

三、草根剧种的文化密码

《卷席筒》能成为河南曲剧看家戏,暗含着一套民间智慧。苍娃背的草席不仅是关键道具,更是中原百姓的生活印记——新生儿用苇席包裹,亡者以草席收殓。当苍娃背着象征死亡的草席为生者鸣冤时,这种生死意象的碰撞,触动了农耕文明最深层的集体记忆。

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拉弦的老汉闭着眼摇头晃脑,突然睁眼吼一嗓子小苍娃,周围立即有人接唱我离了登封小县,接着便是一群人摇头晃脑地跟唱。这种血脉相连的共鸣,正是传统戏曲扎根民间的生命力。

从1956年首演至今,《卷席筒》已演出五千余场。当苍娃最终洗清冤屈,跪在母亲坟前唱出孩儿今日把冤申,九泉之下娘心安时,台下总有人泣不成声。这出戏之所以常演不衰,不仅因它唱得好听,更因它道出了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期盼——善恶有报,天理昭彰。一领草席,几段乡音,包裹着的是中原大地上永不褪色的人间正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