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成精唱大戏?这出戏的名字可真难住了人!

苍蝇成精唱大戏?这出戏的名字可真难住了人!

听说某地乡村戏班子在排一出苍蝇成精的戏码,这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遍戏曲辞典,问遍票友群,愣是没找着这出戏的正经名号,倒是在乡野茶馆里,听老茶客们扯出了好些个有意思的说法。

**一、老辈人说这叫《青蝇案》**

豫东老艺人王瘸子咂摸着旱烟袋说:早年间跑江湖,唱过《青蝇案》。这出戏讲的是青蝇精化作美人,专在公堂上捣乱,把贪官污吏的案卷搅得满天飞。最绝的是武生要踩着三寸厚的皂靴,在满台乱飞的纸片中连翻十八个跟头,那纸片还得剪成苍蝇形状。可惜这戏太费行头,后来就失传了。

**二、票友圈里传的《豆娘记》有点意思**

北京戏迷张二爷在微信群里发语音:您说的是不是《豆娘记》?这戏里苍蝇精化作豆娘(古代对侍女的称呼),用金丝银线绣出漫天蝇群。旦角得在七丈长的水袖上缀满铜铃,甩袖时叮当乱响模拟苍蝇振翅。去年长安大戏院复排过一折,可惜观众嫌太闹腾,演了三场就撤了。

**三、我在古籍里翻出个《蝇虎传》**

明代话本《异闻录》有段记载:正德年间,姑苏城演《蝇虎传》,伶人以蜜蜡塑蝇首,演至高潮处,万千假蝇自梁上倾泻。这出戏里的苍蝇精爱跟蜘蛛精斗法,武打场面要配合机关布景。如今苏州评弹里还保留着蝇虎斗的折子,老听客们说那三弦弹得像苍蝇搓手,逼真得很。

**四、或许这戏压根没名字?**

走访皖南古戏台时,守台人老周说:早先草台班子哪有固定本子,看见油灯下扑棱的苍蝇,现编个《灯下黑》就能开锣。这话在理,旧时民间戏班讲究现挂,看见什么演什么。河北梆子老艺人还能哼几句绿豆蝇子戴乌纱,两翅一振乱如麻的调子,分明是现编的词儿。

这苍蝇成精的戏码,倒像是面照妖镜,照出了民间戏曲的野路子。它可能叫《青蝇案》,也可能是《灯下黑》,更可能根本没有固定名号——就像田埂边的野花,开过一季便谢了,只留下看客茶余饭后的闲磕牙。下次要是听说哪个山坳里在演这出戏,可得赶紧搬着小板凳去,保不齐哪天这稀奇戏码就真成了绝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