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娃寻父的背后:河南曲剧里的草根魅力
苍娃寻父的背后:河南曲剧里的草根魅力
在河南农村的戏台上,每当三弦与坠胡的乐声响起,总能看到台下观众悄悄抹泪。一出《卷席筒》演了七十年,苍娃背着草席卷踉跄登场的场景,至今仍能让老戏迷们红了眼眶。这个流传中原大地的故事,正是河南曲剧最具代表性的骨子老戏。
一、草席卷里的悲欢人生
苍娃的故事始于一个寒门家庭的伦理困局。继母赵氏毒害丈夫嫁祸儿媳,目睹惨案的苍娃在公堂上突然翻供,用稚嫩的肩膀扛下所有罪责。当他背着裹尸草席走向刑场时,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监斩官竟是失散多年的生父曹保山。
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完美契合了河南曲剧的艺术特质。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一领草席就是核心道具;不靠复杂的唱腔设计,质朴的河南方言直击人心。苍娃跪在公堂上那句大老爷你往这里看,我浑身上下都是冤,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尽底层百姓的辛酸。
在1956年郑州老坟岗的露天剧场,曲剧名角马骐的表演让两千观众哭作一团。当苍娃拖着草席唱起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连维持秩序的警察都忘了职责,跟着人群涌向台前。
二、土腔土调里的艺术真味
河南曲剧的草根本色,在《卷席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发源于南阳鼓子曲的剧种,最初就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踩高跷唱曲子的娱乐形式。没有固定剧本,没有专业戏班,全凭艺人口传心授。
曲剧音乐保留了中原古曲的韵味,大起大落的旋律如同黄河浪涛。主要伴奏乐器三弦长一米二,比普通三弦多出十二品,能弹出豫西调特有的苍凉。坠胡模拟人声的呜咽,与苍娃的哭腔形成奇妙共鸣。
这种土得掉渣的艺术形式,却创造出惊人的感染力。老艺人们总结出真哭真笑,真情真意的表演要诀,苍娃在刑场与父亲相认时的三跪三起身段,把悲喜交加的情绪推向顶点。
三、古曲新唱的传承之路
进入新世纪,这个起源于车马店的剧种面临严峻挑战。2006年河南曲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时,全省专业剧团已从鼎盛期的二百多个锐减至三十余个。年轻观众流失、演出市场萎缩,让这门民间艺术陷入困境。
但总有人在坚守。郑州艺术宫的周末戏迷擂台,七十岁的老票友还能唱全本《卷席筒》;洛阳戏校的00后学员们,正尝试用电子乐改编传统曲牌。更令人惊喜的是短视频平台上,苍娃的经典唱段累计播放量突破五千万次。
在豫西某次乡村庙会上,笔者亲眼见到这样的场景:露天舞台在雨中开演,台下观众撑着伞纹丝不动。当苍娃唱到都说俺是杀人犯,谁知其中冤套冤时,前排的老太太突然起身冲向戏台,把攥得发热的鸡蛋往演员手里塞。这一刻,戏曲不再是表演,而是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
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级非遗,河南曲剧用百年时光完成华丽转身。当都市剧院里的新编大戏层出不穷时,请不要忘记,在某个村口的古槐树下,可能正上演着最原汁原味的《卷席筒》。那领浸透泪水的草席,始终承载着中原百姓最朴素的是非观与道德坚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